建設美麗新寧夏 共圓偉大中國夢

——原州區寨科鄉“三同”紀實

新埫的“雨”來了

“三同”日記之十二

缺水,是我到新埫的第一印象。我住的這家兒媳說日常用的是窖水,就是把一年四季的雨水、雪水收集到一個大水窖(地窖)裏供人畜喫喝洗漱。當時我就好奇地問:“夠用嗎?”她說:“夠。今年雨水多,基本夠用了,往年特別是前幾年都要出去拉水,不過我們這裏自來水很快就會接通,以後就好了。”聽了這些話,當時並未往心裏去,只是覺得在黨實施精準扶貧政策以後,這裏原來的貧困戶已經衣食無憂,並沒有留意她說的“雨水多”。

但新埫連續這幾天時大時小的雨,西部尤其是西海固的雨水稀罕、珍貴,便有了不一樣的感受,我就想,這麼稀罕的雨正好在我“三同”鍛鍊時遇上了,是巧合?還是其他原因?我陷入了思考……

手頭上沒有這裏歷史降水的資料,現在想辦法去調取也困難,便在互聯網上搜索,在“固原發布”上看到了一條今年9月17日的新聞:今年以來降雨量突破歷史值,固原已是半溼潤地區啦。新聞寫到:9月16日,據固原市氣象部門發佈降雨信息,今年年初以來,固原市累計降雨量超過歷史記錄。其中……原州區爲歷史第二高值年……相比同期降雨量,各縣區均偏多67%。

按照地理學劃分,年降雨量400毫米至800毫米爲半溼潤區,年降雨量800毫米以上爲溼潤區。根據這個標準,在氣候區劃中,我所在的這片過去貧瘠、乾涸的大地現在已經屬於中溫帶半溼潤區。是什麼造就瞭如此的神奇?明年、後年還能持續這一“神奇”嗎?

新埫的“雨”有根

“三同”日記之十三

秋雨羈旅,向來是遊子客居賦愁思鄉之時。但在這裏,連綿的秋雨映襯着滿眼的綠,心裏卻覺得很踏實。我們從深圳來,如果說黨的改革開放政策造就了神奇的城市——深圳,那麼,現在黨的系列政策尤其是精準扶貧政策正使我腳下的這片過去貧瘠、乾涸的大地發生着“蝶變”。

十多天前,我們剛到銀川,說起銀川的綠還可以說“天下黃河富銀川”“銀川自古是塞上江南”,那麼我們離開銀川奔赴固原享受着的一路綠意,其實就是在一路見證着共產黨帶領人民羣衆改天換地的歷程。

十多天來,我們在新埫這個地方看到的樹木草被,青山綠野,就是這些年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的成績。“脫貧銷號整村推進村”,如今綠樹紅瓦的新埫,可以說是西海固脫貧的縮影,也是中國“脫貧”的宣言。

從過去“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到如今擁有綠色遍野、降水量明顯增加、貧困人口大幅減少的新西海固,主要得益於“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搜索“固原脫貧”等關鍵詞,鏈接的是:吊莊移民、生態移民、勞務移民、插花移民的異地扶貧搬遷政策,使移民得以在近水、沿路、靠城的區域拔掉窮根;截污治污、恢復自淨、修復生態、涵養水源的固原“五河共治”等創造性治水模式,使如今的五河岸邊大型人工溼地初具規模,綠化面積大幅提高,水體生態全面恢復;十年九旱、廣種薄收、食不果腹……旱魔肆虐的西海固,在實施了南引涇河水、北調黃河水、用好當地水的法子後,特別是固海揚水、揚黃灌溉等措施後引來了黃河水,西海固發展的基礎性條件得到根本改善;退耕還草還林18年,封山禁牧15載,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六盤山重點生態功能區造林綠化等,不勝枚舉。目前,僅固原一市的森林覆蓋率就由2000年的12.8%提升至25.1%,林草覆蓋度更是高達73%。

也因爲生態的恢復,固原年平均降水量1982年282.1毫米、2012年449.6毫米。今年截至目前,原州區累計降雨量爲612.2毫米,最高的涇源縣累計降雨量已達867.4毫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窮山惡水到綠水青山,再到金山銀山,這背後折射出的是黨和政府帶領鄉民脫貧奔小康的千萬條舉措,這千萬條舉措猶如甘霖滋潤着西海固的大地。“

我們在新埫村挺好的

“三同”日記之十四

今天上午,固原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周兆川同志帶領市和原州區兩級組織部門領導冒雨來到新埫村看望大家,並和我們座談。很榮幸,我也得到了一個發言機會,彙報了在這裏生活鍛鍊的感受。

說是彙報,其實就一句話“很好很受鍛鍊”。

“很好”是說新埫村這個“三同”地點和住戶挑選的好。新埫村是脫貧銷號整村推進村,也是一個回民村。在新埫村接受“三同”教育,我們不僅從喫、住、勞動方面得到了鍛鍊,而且黨性得到了新提升,一個新埫村就是一個黨帶領回鄉人民脫貧奔富的縮影。這裏民風淳樸,百姓實在,很尊重我們的習慣,在喫住等方面照顧我們,甚至可以說他們把對黨的熱愛轉化成了對我們的照顧。

“很好”也是說固原各級幹部的關心。半個月前,固原市、區兩級組織部門的領導親自把我們送進村裏,臨走前再三叮囑鄉、村幹部要做好安排;鄉里的三位主要領導有時間就到農戶家裏來看望我們,噓寒問暖;駐村第一書記不僅時常牽掛着我們,還幫我們組織座談會,給我們提供調研活動的素材;村上幹部的照顧更是具體細緻……

“很好”還是說給我們這次“三同”提供的保障非常到位。生活用品,從雨傘雨鞋到口杯水桶檯燈拖把笤帚簸箕等考慮詳盡。住宿用品,不僅發放了毛巾被,而且軍用棉被、被套、牀單、枕套、枕巾、臉盆、毛巾各發放兩套;另外,還給我們每人準備了礦泉水和餐巾紙,連紙杯都準備百把個,更讓人感動的是還爲每個學員準備了五雙勞動手套,一個手電筒,三十多樣物品,讓我們由衷感到溫暖。

身在異鄉爲異客,我在固原猶鵬城。(來源:固原日報)

編輯:蔡 蕊

責編:母廣玲

監製:郝彥暉

郵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