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禁止转载或他用。

大唐庵的追根纠源

作者:顾春芳

唐末,暨阳城状元登仕桥陈观二、陈观六俩秀才兄弟,翻过陶朱山的戚家岭,沿着五洩江而上,在五洩江边发现一大片黄荆灌木地,刚好那时黄荆花开,一片紫莹莹,和蓝天白云、翠绿的山,淙淙小溪融为一体,风景特别优雅、好看。而且过去黄荆花是一种乡野制作豆瓣酱使麦粉发酵的必需品。兄弟俩欣喜万分,一打听,此处为天稠乡正三十都黄荆庄,黄荆庄又名黄金塔,因黄荆灌木茂盛,它的外形为下大上小的特殊形状,因此被人谐语为黄荆塔。兄弟俩立马认为此乃风水宝地也,随卜居于此,息居成二房和六房,从而子孙绵延,繁衍生息。

据一九七四年中袖的《古大唐庵》碑文记载,在村前案山曾出土西晋两系盘口壶一具,再折旧存碑文悉证。可以推断,这里早有人类的踪迹。而大唐庵建于唐代开元盛世,是远祖一品夫人陈门李氏吃素斋佛之经堂,因是唐州国姓李氏祈求国祚绵长之所,因此特敕命为大唐庵,可见其历史的悠久。

据说,在黄荆塔后有一条通往暨阳城的大路,路边有一座庙叫大唐庵,庵门口有一个造就考究的凉亭,凉亭下刚好是一条小溪,上面铺着青石板,还有一排排的条形石板便凳,而且这一条大道是青山、马剑、平阳、草塔等地进出暨阳城的必经之通道,再在凉亭东面,下箭路“钟”姓人家开有一片旅馆,还开着一家南北杂货点。因而,路过此处的外地客人都喜欢在此小憩片刻,当地善人发现这个特殊的凉亭,为了积善行德,在里面免费设置茶水及草鞋,外地人经过旅途的奔波,来到如此雅静的环境中休息,喝水、还有草鞋馈赠,顿感觉心旷神怡,慢慢地这个“大唐庵”声名远播,隐没了黄荆塔的真正村名,因此,在民国以后改作开元乡。

而从年代更远的乾隆二十六年伏月所刻的《菴亭碑史》记载来看,当时大唐庵的亭子,位于上下周道之中,往来必经之路,只为了行人方便,避风避雨,捕鱼休憩而羽捐的,其内涵也做了印证。

从我们的记忆中,五泄江畔,或麦浪滚滚,桑树掩映;或黄色的稻田金色一片,丰收在望;或溪水淙淙,芦花飘香等等,这一切断定此处的村民,勤劳、朴实,有闯劲。而大唐庵刚好位于是金杭线的必经要道,每天车水马龙,造就了特定的大唐镇经济要塞之势。最早的塑料制品、袜子、南北杂货等等,可以在三叉路口买到。弹簧业的崛起,三叉路口——三A商场的矗立,让这个小镇变得异军突起,希望满怀。

袜子的一步步走向高端,蜕变——前进,造就了大唐“袜都小镇”的形成,因此我们可以说,大唐开元社区,就像唐朝的大唐开元盛世一样,值得挖掘,值得歌颂。

【作者简介】

顾春芳,浙江诸暨人,绍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兴趣广泛,多篇小品、小戏在省、绍兴市获奖,尤其热爱散文,在诸暨市走进美丽乡村大赛中获佳作奖。多篇文章在诸暨浣纱版面刊登。论文多次市内外多次得奖。参与编辑诸暨《物阜民能》、《大唐乡土教材》,《诸暨谱牒文化》、《茶韵》等。

主 编:徐丽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