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山东比作一只雄鹰,烟台正在雄鹰额头。地处胶东半岛东北端的烟台市,南邻黄海,北濒渤海,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烟台市文化部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要求,紧紧抓住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机遇,大力提高文化供给的质量,群众在新时代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今年“十一”长假,正在烟台市文化馆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吸引了大批群众前去参观。栖霞泥塑、烟台剪纸、烟台绒绣……在色彩斑斓的展位前,观众纷纷驻足观赏、拍照留念。趁着国庆假期从浙江丽水来烟台旅游的王丽娜说,想不到烟台会把市区最好的位置拿来建文化场馆,更想不到烟台的非遗这么多、这么好。

遍布烟台城乡各处的非遗,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是烟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烟台文化部门看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也是“金山银山”,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做好文化工作、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关键一环。

为此,近几年,烟台仔细梳理本地既有文化资源,持续强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正生发出新的活力。

为对本地非遗项目进行科学保护和管理,烟台市文广新局今年7月正式印发《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评审办法》,提出了“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至今仍活态存在”等6条市级非遗评审标准,强调申报市级非遗的项目,需对项目未来5年的保护有明确规划,同时要细化保护措施、步骤和管理机制。

形式新颖的体验活动是民众接触、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为激发民众对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其对乡土的认同感,烟台近年来也开展了多项品牌活动,让民众近距离接触优秀传统文化。

今年8月,烟台图书馆举办了古籍拓印培训活动。烟台图书馆的古籍专家为青少年读者讲解了古籍版本知识,观众在欣赏各类中华古籍之余,还动手体验年画、活字印刷及汉砖瓦当传拓、碑帖拓印等,增加了对中华传统技艺的了解及认知。

这几年,烟台对外交流的脚步不停歇,优秀传统文化成了对外推介烟台文化的“使者”。

烟台市博物馆藏金属胎珐琅器集中于掐丝珐琅和画珐琅,尤以掐丝珐琅居多,时代横跨明、清和近现代,较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传统珐琅工艺的发展脉络。近年来,烟台市博物馆特别策划了“寻觅,那一抹蓝——烟台市博物馆藏金属胎珐琅器精品展”,并先后在江苏常州、湖北武汉及北京等城市展出,受到当地爱好者的热烈欢迎。

烟台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黄亚林表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是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也是新时代保障民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珍藏在博物馆、图书馆内的文化遗产,只有通过合理方式与民众“见面交流”,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有助于凝聚人心,助力共圆“中国梦”。

“双演”工程用情用功抒写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近年来,烟台文艺精品涌现。这有赖于当地文艺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更离不开文化部门科学、严谨的顶层设计,即烟台文化部门创新策划的“双演”工程。该工程以烟台市现有10个专业艺术院团、14个公共文化馆、150个社会演艺团体为主体对象,逢单年重点实施汇演选拔,对入选优秀剧目给予奖补,激励艺术创作;逢双年组织选拔优秀剧目巡演,按照政府搭台、部门统筹、供需对接、群众受益的模式进行,展示创作成果,并按巡演场次给予奖补。

今年是烟台文艺院团的“巡演年”。4月,烟台市吕剧院“双演”巡演来到烟台开发区潮水庄官村。当天中午,流动舞台车刚开到村口就被村里看戏的观众热情围住。听说烟台市吕剧院要来村里唱大戏,很多村民一大早就搬着小凳来占位置。

同样在4月,烟台市歌舞剧院在龙口市龙矿集团演出音乐舞蹈史诗剧《英雄胶东》,为该集团职工奉献了一堂深刻的革命历史教育课。《英雄胶东》以歌颂“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英雄的战士”为主题,运用丰富多彩、场面宏大的合唱、歌舞、情景表演、朗诵等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胶东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英雄诗篇。

在巡演的同时,烟台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步伐也未停止。

今年8月,烟台市吕剧院创排的现代吕剧《西海地下医院》在烟台大剧院成功首演。《西海地下医院》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该剧自今年6月底开始筹备排练到搬上舞台,凝聚了创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从前期的角色分配、学词学唱、作曲配器,到后期的全乐合成、彩排,全体演职员严格执行排练安排,冒着酷暑加班加点,按时完成了创排任务。全剧故事情节曲折感人,40余人的乐队伴奏不仅为演出增强了气势,由人工描绘制作的舞美布景和道具,更是展现出抗战时期胶东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

据了解,烟台今后还将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主题,策划创作一批反映群众生活、歌颂党和国家建设伟大成就的文艺作品。

烟台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玲介绍,通过建立“双演”机制,烟台近年来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对选拔剧目和巡演进行奖补,变“普惠式”投入为“以奖代补式”投入,加强绩效考核,实施全程监管,有效调动了国有文艺院团创作演出的积极性,为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双演”工程实施以来,烟台市国有文艺院团摒弃“等、靠、要”的思想,主动想事干事,抓创作、抓巡演,有效促进了改革发展,增强了自身造血功能。

文化惠民服务用心、贴心

如今,每逢周末,烟台市京剧院、烟台市吕剧院等专业院团便推出面向中小学生的“开放日”“体验日”活动,通过举办识乐器、绘脸谱、扮戏装等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这也是烟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贴近群众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围绕民众的现实需求,烟台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这座滨海城市日益完善。

今年7月,2018烟台文化艺术季开幕。开幕式设主舞台表演区、传统民俗非遗项目展演区、文化艺术创作鉴赏区、文化惠民消费季展示区四大区域,推出专业艺术表演主题活动、传统民俗表演主题活动等40个文化项目,吸引了近千名市民热情参与。

不仅为民众搭建参与文化建设的舞台,烟台还通过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加大服务供给等措施,提高民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今年,烟台文化部门启动了“艺术烟台”公益文化惠民工程。与往年不同,自今年起烟台市文化馆推出“一人一课”制度,即馆内每位业务干部都要根据自己的专长,面向社会免费开办一个艺术培训班。此举源于当地近年来公益文化培训的需求逐年增加,而原有课时无法满足民众需求。通过“一人一课”,烟台市文化馆全年可提供1500课时的免费培训,超过2.3万名民众受益。为了让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向基层延伸,烟台美术博物馆面向学校、社区、乡村以及社会特殊群体设立了6处“基层美术馆示范点”,又推出涵盖“美博大讲堂”“儿童创意坊”等10余项服务内容的“美术馆优+”服务计划,举办各类公共教育活动300余场,参与公众5万余人次。

推动全民阅读是烟台近年来主打文化惠民的亮丽名片。从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工作机制、加强阅读阵地建设、开展丰富活动等方面入手,烟台全力推进全民阅读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仅2017年,烟台市共举办各级各类读书会、朗诵会、故事会等全民阅读活动3000多场,参与75万余人次。

城市书房是构建现代公共阅读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24小时自助实体图书馆为馆舍基础而创建的一个全开放、不打烊、高品位的城市阅读服务体系。今年4月,在第23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烟台市城市书房(书屋)建成启用仪式在莱山区举行。今年烟台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推进全民阅读、建设城市书房”的目标任务。此次当当阅界城市书房、万科翡翠湾城市书房、烟台威利发城市书屋的启用,也正式掀起了烟台市城市书房建设的热潮。

在提升文化服务效能的同时,烟台文化部门没有忘记贫困地区的民众。在今年6月举办的烟台市文化扶贫现场会上,烟台市文广新局提出要建立工作台账,实行销号、定期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发挥好巡察、媒体、群众等方面监督作用,坚决做到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近半年来,烟台文化部门多次组织“精准扶贫文化专家‘播种行动’”,安排文化馆、图书馆、剧团的专家到贫困村授课,为贫困村培养文艺骨干,进一步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文创产业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今年2月23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正式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提出到2022年,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56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6%。作为山东发展文创产业的重镇,烟台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作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烟台以中韩文化创意产业园为核心的一批文创产业,目前已成为当地的朝阳支柱产业,不仅实现了当地的文创产业聚集,更打造了环渤海经济圈中的“文创硅谷”。

文化创意产业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发展规模与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自2007年开始规划建设的烟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历经10余年的产业培育,目前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有效实现了内容与制作、项目与资金、产品与市场等要素的聚集整合,使企业之间能够交叉互补、有效衔接、融合发展,企业的成长性与成活率大大提升。

今年4月,第二届烟台文化惠民消费季启动。烟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惠民消费季工作,将此项工作写入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烟台市财政拨付专项资金500万元作为文化惠民消费引导资金,用于支持文化惠民消费活动。

截至今年9月初,第二届烟台文化惠民消费季共吸引全市120余家企业加盟,推出“感恩母亲节”“全民悦读”等主题的文化消费活动132项,有效丰富了烟台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成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力补充,活跃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据了解,烟台提出未来要运用“文化+”“互联网+”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制作、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加快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

获取更多资讯及精彩阅读

请扫描下图二维码关注“公共文化空中大课堂”微信公众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