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全面建成小康,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党中央做出的坚定承诺。我国120个民族自治县(旗)分布在18个省(区、市),涉及41个民族、2326万少数民族人口,其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县(旗)步入了快速发展、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治县(旗)特点的发展之路,丰富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实践内涵。为了宣传报道民族自治县(旗)脱贫奔小康的生动实践和取得的成就,本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专栏,今天起推出“民族自治县(旗)脱贫奔小康”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满目翠色,民舍隐隐,廊桥灵动,畲歌飞扬,这里是繁华的华东地区的一块净土,令人心驰神往的“世外桃源”——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

景宁是个“小县”,人口密度在浙江省最低,经济总量曾长期排全省末尾。然而,“小县”有大乾坤——这里是习近平同志两次亲临考察、两作重要批示的地方,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重要发祥地;“小县”有大智慧——坚持打好“生态”和“民族”两张特色牌,勤干、苦干、会干、巧干,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如今,景宁成为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旗)中率先全面消除贫困、实现小康的县。

▲景宁利用生态优势,做大茶产业,惠明茶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图为惠明寺村畲家女在采茶。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正如人生紧要处只有几步,一个县的成长壮大往往也只在关键几步。景宁的“关键几步”来自习近平视察景宁后的“点石成金”之语,来自景宁人痛定思痛后的深刻反思。

“你们这里的生态优势很明显,很有特色,这个优势要保护。不要因一时的利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点经济的利益。”2002年11月,习近平刚调任浙江省委书记一个多月,就来到景宁调研,短短数语却力重千钧。

一语惊醒梦中人。何尝不是如此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经济落后的景宁“病急乱投医”,承接了一些外地转移来的化工企业,然而产值没有增加多少,山区优美的空气和水环境倒被污染了。

“浙江大多数县走的是工业化道路,依靠工业化做大县域经济,带动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而景宁受制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因素,走不了这样的路子。”丽水市副市长、景宁县委书记陈重说。

拨正航向,重新起航,景宁围绕“生态的优势不能丢”谋篇定局。“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一系列环境整治重拳出击,建立起一套严格的环保制度,拔除了众多污染“钉子”,训练了一批环保卫士。山转苍翠水还绿,天朗气清人更健。近年来,景宁的生态环境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I、II类水体占比和空气优良率达98%以上,森林覆盖率达81%,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之乡、绿色氧吧、养生福地。

▲古巷幽幽、砌石为屋的深垟石寨发展多肉植物种植,家家户户的墙头长满了多肉植物。

山清水秀人若穷,多少功夫皆枉然。青山绿水如何变成金山银山,是景宁着力破解的难题。经过不断摸索,景宁人创造了属于自己的 “美丽经济”。

今年2月,春节刚过,畲乡铁军“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百日攻坚战就拉开了帷幕,一场名为“景宁600”的计划如火如荼地推行。“600”,指海拔600米,这是一条独具畲乡特色的人文地理分界线。景宁254个村庄有151个在海拔600米以上, “山哈”(畲族同胞自称)世代聚居于此。“景宁600”既是激活高山村发展内生动力的抓手,又是打造高品质无污染农产品的品牌。

5月,位于海拔740米以上的沙湾镇叶桥村占地300多亩的“畲森山”绿色高山蔬菜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给青辣椒、 黄瓜等高山蔬菜包装。随后,这些打上“景宁600”标识的蔬菜,被源源不断地运往省内外各销售网点。

冷水雪茭、深山野蜜、月子大米、静水土鳖……当越来越多带着“景宁600”标识的绿色农产品通过冷链、快递物流等方式,被摆上杭州、上海等大城市的餐桌时,农业这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千年产业,也正在成为景宁高山村最有希望的时尚产业。

景宁大力挖掘畲族文化,畲族刺绣等非遗文化得到传承弘扬。

一手“生态牌”,一手“民族牌”。作为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景宁充分利用民族优惠政策,在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了丽景民族工业园,成为全国少数民族易地扶贫的一个样板。“飞地”工业,既保护了景宁本地的生态环境,又发展了跟景宁资源相承接的竹木加工、畲医畲药等产业,从而扭转了景宁区位条件不利的劣势。

“畲乡的特色要把它充分展现出来,在文化方面,还要深入挖掘,还会有更好更丰富的东西。”习近平2002年视察景宁的这一番话语,拨云见日,坚定了景宁人的文化底气,也开启了景宁打造“全国畲族文化总部基地”“畲族风情大观园”的传承创新之路。

走进乡村,那一座座古朴优雅的畲族廊桥、一幢幢镶嵌有畲族彩带和凤凰图案的山居民舍,乡愁浓郁;走在城镇,那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千年山哈宫、畲族博物馆、“三月三”广场等,特色鲜明。每年的“中国畲乡三月三”,亮“畲”音、展“畲”艺、品“畲”味、演“畲”剧,热闹非凡,一席流动的畲族文化盛宴吸引着八方来客,“中国畲乡三月三”也由此荣膺“中国最具特色民族节庆”。

生态与民族两大特色的“联袂登台”,产生了奇妙的叠加效应,催生了乡村深度游的发展。古巷幽幽、砌石为屋、石上长满多肉植物的深垟石寨,挖掘了畲家木工、编织、打铁等传统手艺的“工坊式”东弄村田园综合体,按照古法耕作进行乡土文明复兴实验的李宝畲寨……村村有故事,寨寨有风情。

如诗如画的美丽新农村。

背倚青山、面朝清流,稍加改造的畲家民舍变身成为个性时尚的农家乐和精品民宿,再加上一席席有药膳功能的“畲家十大碗”,悦目、适口、养心,令人流连忘返。

据统计,2017年景宁的旅游人数达9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4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民宿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2017年实现直接经营收入1.43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

美丽环境催生美丽经济,美丽经济带来美好生活,景宁在“三美”融合之路上行稳致远。“我们希望景宁美在山水间,美在产业里,美在人文里。”景宁县县长钟海燕说。

风物长宜放眼量。当年习近平同志鼓励景宁的干部群众舍眼前小利着眼长远,立足山区特点抓住后发优势。景宁人做到了,紧握生态和民族两张金名片,咬定青山不放松,开动脑筋下功夫,这就是景宁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基本经验,也是“景宁样本”对于全国民族自治县(旗)建成小康的最大启迪。

来源:中国民族报文、图/肖静芳

监制/孙雅莉统筹/李元制作/李鹏臻

长 按 二 维 码

中国民族报微信期待您的关注

中国民族报社新媒体部

出  品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92

邮发代号:1-236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