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 · 告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在海鮮市場採購時,會被到各種“名目”的石斑魚“繞暈”,消費者在餐館點餐時也常常爲那些複雜而又有着細微差別的名字感到困惑,例如:青斑魚、紅斑魚、虎斑魚、老鼠斑、東星斑、珍珠龍膽石斑魚、龍躉等等。都是石斑魚,到底有啥不一樣?今天我們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

石斑魚,爲鱸形目鮨科石斑魚屬、九棘鱸屬、鰓棘鱸屬等魚類的總稱。其種數多,具相當複雜的生態層性,並且具有領域性及擬態行爲,一般棲息在多岩礁洞穴和珊瑚地帶,主要以魚類、蝦、蟹、端足類等爲食。石斑魚大部分爲雌雄同體,具有性轉換特徵,首次性成熟時全系雌性,幾年後再轉換成雄性。石斑魚營養豐富,肉質細嫩潔白,又是一種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魚。

下面我們一起來認識下常見的石斑魚以及大致的銷售價格:

紅斑魚

紅斑魚,學名赤點石斑魚,主要分佈於西太平洋區,包括中國南海、臺灣、東海、韓國及日本。臺灣北部、東部及南部產量甚豐。

紅斑的胸鰭呈圓形,中央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體灰褐色;頭部、體側和奇鰭上散佈小型橙黃色、紅色或橘色斑點;體側另具6條不顯之暗橫帶。背鰭基底具一黑斑,最大體形50釐米。

紅斑魚是名貴的經濟魚類,產量也比較大,在各地的價格都相當高。目前養殖的紅斑魚也比較多,野生合規格的赤點石斑魚的售價可達800元/斤。

青斑魚

青斑魚,即點帶石斑魚,其主要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地區,西至非洲東岸、紅海,東至西太平洋,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臺灣西部及南部海域最多。

青斑的胸鰭爲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尾鰭圓形。頭部及體背側黃褐色,腹側淡白;頭部、體側及奇鰭散佈許多橘褐色或紅褐色小點;體側另具5條不顯著、不規則、斜的及腹側分叉的暗橫帶,第一條在背鰭硬棘前緣,最後一條在尾柄上。最大可長到100釐米,150千克以上。

青斑魚的體形較大,捕獲產量較多,養殖產量也不少,價格較爲便宜,一般爲80元/斤。消費者在餐館中最常見到的就是青斑魚了。

老虎斑

老虎斑,是指棕點石斑魚,廣泛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地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薩摩亞及費尼克斯羣島,北自日本南部,南迄澳洲等。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體呈淡黃褐色;頭部及體側散佈許多大型不規則之褐色斑;尾柄具一黑色鞍狀斑;頭部、體側及各鰭另散佈許多小暗褐色斑點,最大可長到120釐米。

老虎斑是具有經濟性的食用魚種,也可用於水族館展示,得益於其霸氣的名字,價格往往也不菲,可達到300~400元/斤。

老鼠斑

老鼠斑,又叫駝背鱸、尖嘴鱠仔、觀音鱠,主要分佈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臺灣、中國南海、菲律賓、印尼、澳洲、關島等地區。體呈淡色至綠褐色,頭部、體側及各鰭上具許多隔開的大小不一的圓形黑斑;體側的一些斑點和奇鰭基部被一個較大的暗斑覆蓋。幼魚上的黑色斑點比成魚少,其大小與眼睛相同甚至更大,最大體長可達71釐米。

老鼠斑是名貴的經濟魚類,需求量大,在市場上卻很少見。雖然也有養殖,但價格還是居高不下,野生合規格的老鼠斑可達1000元/斤。

龍躉(dǔn)

龍躉,其實指的是鞍帶石斑魚。這種魚主要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地區,西起非洲東岸、紅海,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西北部。

龍躉的胸鰭呈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稚魚體呈黃色,具三塊不規則之黑色斑,隨着成長,黑色斑內散佈不規則的白或黃色斑點,以及各鰭具黑色斑點;大型成魚體呈暗褐色,各鰭色更暗些。龍躉是石斑魚中的巨無霸,最大可長到270釐米,400千克。

龍躉最多的用途,其實是常用於水族館的展示,由於它們的體型巨大,網上也經常有新聞報道其誇張的價格,其實更多的目的是爲博人眼球。

珍珠龍膽

珍珠龍膽石斑魚,又稱龍虎斑或珍珠斑,是由老虎斑(母)和龍躉(公)兩種石斑魚培育出來的雜交新品種石斑魚。其肉質細嫩、成長快速、抗病力強,有虎斑頭、龍膽尾的外型,顯現雜交優勢,由於珍珠龍膽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迅速佔據海南石斑魚養殖量的70%,成爲石斑魚養殖的第一品種。目前養殖產量較高,市場價格在40~50元/斤。

EN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