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實習生張文茜 記者 湯華明 攝影 袁國華

誰是“飯桶”?“掌櫃的”一次從何而來?是誰最早“玩秤”?茶水爲何不能說借?閨女的嫁妝上到底承載多少祝福和吉祥?沒有嘴的鑼,爲什麼能說話?磨子爲什麼叫時(石)來運轉?“起簍子”代表賺錢發財,平輿縣的來歷。還有暖婆子、火罈子、高帽子、木磨子,搓繩子、擰要子、補鍋的、鍛磨的、補碗的、剪花的、紡線的、染布的。銅匠、鐵匠、彈花匠、箍銅匠、油漆匠、打草鞋……

舊時候,在廣大農村,送飯時廣泛使用的是飯桶。

舊時候鄉村的農民往田裏給幹活的人送飯,開始使用簍子,但是簍子透風,而且容易污染飯菜,後來發展用飯桶,而城裏人送飯用的是竹製的,木製的食盒。今天的人們則用鋁製、或不鏽鋼制的食盒。

舊時候中原農村家庭喫飯時使用的是飯盆。

居家過日子,柴米油鹽不可少,有盆有碗必有筷。這是舊時候中國原農村家庭使用的各種筷簍、筷籠、筷罐。

陪伴中國走過千年百年的百工之人,和他們從事過的一百個行當,已經或正在消失。好在他們創造和傳承的工藝和匠心,被一個有心人完整地收藏在一起,3萬多件舊時的生產、生活、節慶、娛樂用具,足以是我們記住鄉愁。從今天起,我們分26次推出這一百個行當的故事,看看您還記得故鄉多少舊時的用具和故事。

《水滸傳》裏,落難的武松被招入張督監家,且不說武松中了歹人的奸計,險些被人利用陷害,單說他來到張督監家備受優待,喫飯有人送,衣服有人洗。還有幸結拜了愛慕他的漂亮妹子玉蘭。一日,武松在習武場武槍弄棒時,穿戴一新送飯來了,精巧的食盒打開後,妹子玉蘭從第一格拿出牛肉、青菜、打開第二格,還有一罈好酒、米飯和酒盅,香噴噴的飯菜,還有漂亮溫柔的妹子玉蘭,令流浪的武松倍感溫馨,玉蘭妹子送飯正是使用的篾制食盒。《康熙微服私訪 食盒記》中,關於食盒承載的故事,同樣膾炙人口。

與鄉村農民使用的飯桶不一樣,舊時的食盒,雖然只有木製、竹篾編制兩種,但是,居住在城裏的總比鄉村幹農活的體力勞動者講究多了。我的案頭擺放的具有100多年曆史的所有食盒,稱得上是上等的工藝品。方形木製食盒分兩層,上層裝菜、下層裝飯和酒罈、酒盅、筷子等。圓形竹篾食盒分三層,考究的食盒簡直就是工藝品,那竹篾絲,削得像花線,那編工,就像織錦一樣的精細,圖案有凹有凸。手提環處還有“八節”“雙菱”編制小件。

舊時的中國,無論南北東西,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娛樂器具等的製作,都遵循着一種規制和樣式,以區別於用途的不同,但工匠製作時有款式和裝飾、點綴的不同,以求物件的精緻。食盒上塗彩漆、畫上花卉、動物圖案的,提環處鏤空雕花的,外帶吊墜裝飾,一個簡單的食盒,承載着豐富的地方特色和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匠心。

今天的人們,無論城鄉也有使用食盒的,其功能並無多大變化,但質地已經變爲鋁製、鐵製、不鏽鋼制的。

草鞋、斗笠、蓑衣,這是當年我紅軍先輩的標配。舊時,一雙草鞋也不過一毛錢,可是,草鞋伴隨紅軍爬雪山、過草地,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徵,伴隨紅軍創造了世界奇蹟。打草鞋的工具和故事,明天接着給您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