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古奇觀:風靡千年的東漢張芝“一筆書”

張芝,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字伯英。漢族,瓜州縣(今屬甘肅酒泉市)人。東漢書法家。涼州三明之一大司農張奐之子。出身官宦家庭。張芝擅長草書中的章草,將古代當時字字區別、筆畫分離的草法,改爲上下牽連富於變化的新寫法,富有獨創性,在當時影響很大,有“草聖”之稱。書跡今無墨跡傳世,僅北宋《淳化閣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張芝自小勤學好古,善章草,後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爲“今草”,張懷瓘《書斷》卷中列張之章草、草書爲神品,曰:“尤善章草書,生諸杜度、崔璦。龍豹變,青出於藍。又創於今草,天縱穎異,率意超曠,無惜事非。若清澗長源,流而無限,縈迴崖谷,任於造化”。

張芝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三國魏書家韋誕稱他爲“草聖”。晉王羲之對漢、魏書跡,惟推鍾(繇)、張(芝)兩家,認爲其餘不足觀。韋誕、索靖、王羲之父子、張旭、懷素之草法,均源於伯英。“書聖”王羲之最推崇的前輩書家有兩個:一個是曹魏的鐘繇,一人是東漢的張芝。他說:“吾書比之鐘、張,鍾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餘耽之若此,未必謝之。”(見孫過庭《書譜》)

一筆書

中國文字,從甲骨文到小篆,成熟於秦,促使隸書應運而生。至西漢隸書盛行,同時也產生了草書,可謂“篆、隸、草、行、真”各體具備,但行筆較爲遲緩且有波磔的隸書和字字獨立、仍有隸意的章草,已不能滿足人們快速書寫需要,而使書寫快捷、流利的“今草”勃然興起,社會上形成“草書熱”。張芝從民間和杜度、崔瑗、崔實那裏汲取草書藝術精華,獨創“一筆書”,亦即所謂“大草”,使草書得以從章草的窠臼中脫身而出,從此使中國書法進入了一個無拘無束,汪洋恣肆的闊大空間,從而使書法家的藝術個性得到徹底的解放。

張芝所創的“一筆書”,“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如行雲流水,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爲下字之上,奇形離合,數意兼包”。這是張懷瓘在《書斷》中對一筆書的精闢概括,同時高度評價張芝的草書“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從而成爲“草書之首”。張芝的草書給中國書法藝術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生機,一時名噪天下,學者如雲。王羲之對張芝推崇備至,師法多年,始終認爲自己的草書不及張芝。

釋文:今欲歸。復何適報之。遣不知。總散往並侍郎耶言。別事有及。過謝憂勤。

狂草大師懷素也自承從二張(張芝、張旭)得益最多。唐朝草書大家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中也多次提到他把張芝草書作爲藍本而終生臨習。

他的墨跡近兩千年來爲世人所寶,寸紙不遺,他的墨跡在《淳化閣帖》裏收有五帖三十八行,爲歷代書家珍視並臨習,故張芝的書法藝術精神至今仍鮮活在中國書法的血脈中。張芝同時也是書法理論的開先河者,曾著《筆心論》五篇,可惜早已失傳。

釋文:知汝殊愁,且得還爲佳也。冠軍暫暢,釋當不得極蹤。可恨吾病來,不辨行動,潛不可耳。終年纏此,當治何理耶?且方有諸分張,不知比去復得一會。不講意不意,可恨汝還,當思更就理。所遊悉,誰同過還復,共集散耳。不見奴,粗悉書,雲見左軍,彌若論聽故也。

【典故】池水盡墨

張芝自小練習書法十分刻苦。他總是在池塘邊上練字,因爲在池塘裏洗筆十分方便。日復一日,池塘裏的水竟然被他洗成了黑色,變得像墨一樣。他的勤奮努力使他在書法上飛速進步,終於成爲一位書法名家。

來源:書法入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