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两性数量趋于相等的大背景下,虽然一个女人可能不喜欢不接受一夫多妻制,但只要有其他女人愿意和其他女人同享一个丈夫,那么对于拒绝一夫多妻制的女性而言,男性的可选择范围其实是要更大的。这其实就降低了外来打工男性的婚配可能,因为本来属于他们的潜在选择,被年龄更大、更具有财力的其他男人占用了。

本月要读的经济学常识书,是薛兆丰所著的《经济学讲义》

见常识 Vol.5 | 《经济学讲义》

通常观点都是一夫多妻制让男人占便宜、让女人吃亏,但用经济学观点来分析,结果却并非这么简单粗暴。

除非默认男女两性天生不平等,否则在逻辑上,一夫多妻制和一妻多夫制其实是对等的。两种配偶模式在历史上都真实存在过,在如今地球上的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但就实际情况而言,一夫多妻制要远远比一妻多夫制更常见。

之所以如此,跟男女生理差异和进入农业阶级社会后的男女地位不平等密切相关:子女的产权在一妻多夫制下很难确定。母亲当然很容易确定,但一旦父亲不易确定,孩子的抚养义务就不容易落实。而一夫多妻制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归根到底原因在于男权社会形成之后,产权的继承即以男性为中心。

那么一个一夫多妻制的社会,男女会面临怎样不同的处境?

在两性数量趋于相等的大背景下,虽然一个女人可能不喜欢不接受一夫多妻制,但只要有其他女人愿意和其他女人同享一个丈夫,那么对于拒绝一夫多妻制的女性而言,男性的可选择范围其实是要更大的。

对于男性而言,情况刚好相反。只要一个男人占用了超过一名的女性数量资源,那对于其他男人而言,未婚女性的数量就减少了、可选择范围也缩小了。一个男人的妻子越多,就意味着更多的男人可能终生娶不到老婆。

这样的情况,在世纪之交的华南地区曾经短暂出现。当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年轻女性汇聚在一起之后,部分女性选择了被港台或当地富商包养,而不是与同样打工的年轻男性结合。这其实就降低了外来打工男性的婚配可能,因为本来属于他们的潜在选择,被年龄更大、更具有财力的其他男人占用了。

而男性跟女性的价值高峰期不同。男人的事业成就、安全感品质,一般都不会发生在青年阶段,而是中年甚至老年。而不论承认与否,年轻都是女性最受看重的资本之一。当年轻的女性选择配偶时,如果看重财富和安稳,那么她们选择同龄年轻男性的可能性会更低。

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一夫一妻制实际上就是一种对中年事业有成男人限购的政策。2014年,法官波斯纳在他的著作《法律的经济学分析》中指出:一夫一妻造就的社会效果就是财富转移。它让成功的、更有吸引力的男人不得不减少自己的异性资源占用,而让那些更年轻的、尚未成功的男人有更多的选择可能。也就是说,韦小宝的七个老婆里,六个都可能身属他人。

但绝对的限购是做不到的,有需求就会有服务,掌握资源的成功男人们总会找到一夫多妻制的替代方案,例如仍然暗流涌动的包养即实质纳妾。甚至对于成功女性而言,对年轻男性的消费也并非不存在,例如欧美中年成功女性对于肯尼亚当地伴游的青睐。归根到底,经济学是关于人性的学科,而一切制度在变幻莫测的人性驱动下,都不可能没有弹性和余地。

每月都会有4~5篇读书稿件于周末发布阅读时的任何感受和观点

都欢迎留言或分享到后台我们将与更多的读者分享你的真知灼见

给头脑一点常识,给自己另一种可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