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兩性數量趨於相等的大背景下,雖然一個女人可能不喜歡不接受一夫多妻制,但只要有其他女人願意和其他女人同享一個丈夫,那麼對於拒絕一夫多妻制的女性而言,男性的可選擇範圍其實是要更大的。這其實就降低了外來打工男性的婚配可能,因爲本來屬於他們的潛在選擇,被年齡更大、更具有財力的其他男人佔用了。

本月要讀的經濟學常識書,是薛兆豐所著的《經濟學講義》

見常識 Vol.5 | 《經濟學講義》

通常觀點都是一夫多妻制讓男人佔便宜、讓女人喫虧,但用經濟學觀點來分析,結果卻並非這麼簡單粗暴。

除非默認男女兩性天生不平等,否則在邏輯上,一夫多妻制和一妻多夫制其實是對等的。兩種配偶模式在歷史上都真實存在過,在如今地球上的部分地區仍然存在。但就實際情況而言,一夫多妻制要遠遠比一妻多夫制更常見。

之所以如此,跟男女生理差異和進入農業階級社會後的男女地位不平等密切相關:子女的產權在一妻多夫制下很難確定。母親當然很容易確定,但一旦父親不易確定,孩子的撫養義務就不容易落實。而一夫多妻制就沒有這樣的問題。歸根到底原因在於男權社會形成之後,產權的繼承即以男性爲中心。

那麼一個一夫多妻制的社會,男女會面臨怎樣不同的處境?

在兩性數量趨於相等的大背景下,雖然一個女人可能不喜歡不接受一夫多妻制,但只要有其他女人願意和其他女人同享一個丈夫,那麼對於拒絕一夫多妻制的女性而言,男性的可選擇範圍其實是要更大的。

對於男性而言,情況剛好相反。只要一個男人佔用了超過一名的女性數量資源,那對於其他男人而言,未婚女性的數量就減少了、可選擇範圍也縮小了。一個男人的妻子越多,就意味着更多的男人可能終生娶不到老婆。

這樣的情況,在世紀之交的華南地區曾經短暫出現。當來自全國各地的打工年輕女性匯聚在一起之後,部分女性選擇了被港臺或當地富商包養,而不是與同樣打工的年輕男性結合。這其實就降低了外來打工男性的婚配可能,因爲本來屬於他們的潛在選擇,被年齡更大、更具有財力的其他男人佔用了。

而男性跟女性的價值高峯期不同。男人的事業成就、安全感品質,一般都不會發生在青年階段,而是中年甚至老年。而不論承認與否,年輕都是女性最受看重的資本之一。當年輕的女性選擇配偶時,如果看重財富和安穩,那麼她們選擇同齡年輕男性的可能性會更低。

所以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一夫一妻制實際上就是一種對中年事業有成男人限購的政策。2014年,法官波斯納在他的著作《法律的經濟學分析》中指出:一夫一妻造就的社會效果就是財富轉移。它讓成功的、更有吸引力的男人不得不減少自己的異性資源佔用,而讓那些更年輕的、尚未成功的男人有更多的選擇可能。也就是說,韋小寶的七個老婆裏,六個都可能身屬他人。

但絕對的限購是做不到的,有需求就會有服務,掌握資源的成功男人們總會找到一夫多妻制的替代方案,例如仍然暗流湧動的包養即實質納妾。甚至對於成功女性而言,對年輕男性的消費也並非不存在,例如歐美中年成功女性對於肯尼亞當地伴遊的青睞。歸根到底,經濟學是關於人性的學科,而一切制度在變幻莫測的人性驅動下,都不可能沒有彈性和餘地。

每月都會有4~5篇讀書稿件於週末發佈閱讀時的任何感受和觀點

都歡迎留言或分享到後臺我們將與更多的讀者分享你的真知灼見

給頭腦一點常識,給自己另一種可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