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明朝萬曆年間,有一個文人名叫王同軌,此人是湖北黃岡人,他博學多才,詩詞歌賦俱佳,而且著作豐富,是當時文壇上的一個大名人,明末的文壇盟主錢謙益也對王同軌的才華讚不絕口。然而王同軌雖然才華橫溢,但是他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他只是做過幾年江寧縣(今江蘇南京市主城西部)知縣,後來厭倦了官場傾軋,心灰意懶,於是辭官歸隱,一心著述,他最經典的代表作就是史料筆記《耳談》。

王同軌的《耳談》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涵蓋了明朝中後期的歷史、地理、民俗、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識,而且還記載了很多王同軌本人親自目睹和聽說的奇聞異事,堪稱是瞭解明代歷史文化的不可或缺的得意之作。今天筆者就和大家分享其中的一個真實事件,好讓大家一睹此書的風采,順便增長一下茶餘飯後的談資。

王同軌在《耳談》中記載說:他有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名字叫做楊應龍,楊應龍是柳州(今廣西柳州市)人,是個進士出身的才子,官居始興縣(今廣東韶關始興縣)令。一次王同軌路過始興縣,就去楊應龍家做客,楊應龍作爲東道主,熱情招待了好友王同軌,酒足飯飽之後,楊應龍得知王同軌在蒐集奇聞異事,就開始向王同軌講述發生在自己祖宗身上的一件真實事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楊應龍對王同軌介紹說,楊應龍的祖先(以下簡稱楊某)本是柳州的一個普通百姓,以砍柴種田爲生,日子雖然清貧一點,但是過得也還算安穩。一次楊某去山中掘地栽種竹子,才挖掘了不久,就聽到了噹的一聲響,楊某還以爲是鐵钁頭砸在了石塊上,就馬上挖開鐵钁頭周圍的地面查看,這才發現,下面居然埋着一個巨大的石甕。

楊某很開心,還以爲石甕裏面埋着金銀,就馬上打開了石甕的蓋子,打開一看,只見裏面一塊銀子也沒有,只有幾百個三寸長的大米一樣的東西,只是體積比普通大米大了幾十倍。楊某是個窮人,他見石甕裏面雖然沒有金銀,但是見到這麼多巨大的“大米”,也很高興,因爲這些“大米”煮熟,足夠一家人喫好幾天了。

於是楊某也顧不上挖地種竹子了,他馬上找來布袋,將這些“大米”全部帶回了家,回去之後,磨去了“大米”外面的硬皮,然後放入鐵鍋,用水煮熟。等這些“大米”煮熟之後,楊某先嚐了一口,發現果然和大米一樣可以喫,而且味道更好,“去膚熟之,真是大米,香美異常。”楊某是個善良的人,他不僅讓自己家人喫飽了大米,還把親朋好友也叫到家中品嚐。後來凡是喫過這些大米的人,都活了一百二三十歲的高齡,沒喫上米飯,喝了米湯的也活了八九十歲,(後食者,壽皆百二三十歲;飲其汁者,壽亦八九十。)

這樣看起來,這些大米應該是有很高的食療價值的,只可惜年代久遠,如今再也找不到了。博學多聞的王同軌在聽了楊應龍的講述之後,也對這種三寸長的大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說在《藏經》之中記載:“太古之世,谷長五六寸,凡壽皆數百歲。”;而《圖經》則記載說:“崑崙之墟有木禾,食者得上壽(上壽就是120歲)。”因此王同軌認爲,這些三寸長的大米,也許就是古代一種珍貴大米的遺種,當然這都是王同軌的個人看法,這種“大米”究竟是什麼植物的果實,還有待高人的指點考證。

參考資料:《集異新鈔》《耳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