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红楼梦里的日月意象,背后有何乾坤?竟与文字狱有关! 文/王晓丰《红楼梦断三百年》

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有很多的是注重表意,赋、比、兴之类的,在《红楼梦》创作时期有很多典型的“意象”,何为“意象”?《周易·系辞》解释为:

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有学者对其解释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我感觉有点类似于“借物言志”,中国传统文化集各种“意象”于大成,尤其是在诗词中运用得更是如火纯青。

入清以后,经历了明亡之痛的遗民们对故国有着强烈的思念之情,然而在满清的高压统治之下有很多话不敢明说,出现了非常残酷的“文字狱”,比较有名的如“明史”案,确实让很多文人吓破了胆,所以很多话不敢直接说,于是只好在诗词中充满了有各种特别的“意象”,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中国传统文化大都显得相当隐晦,所以想猜透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要开动脑筋好好猜一番。

那个时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象”,对此人们往往心知肚明,比如用“朱”、“红”、“赤”等来影射大明,其实《红楼梦》这个书名中的就有“红”字,而且宝玉有“爱红”的毛病,他住在“怡红院”,作者创作此书的地方为“悼红轩”,宝玉前世住在“赤霞宫”,这些明显都是在暗示此书写的是明朝之事。

还有人统计过书中出现的与“红”有关系的词就有五十多种!这也是为什么满清的“文字狱”防不胜防的原因,毕竟汉人一个个太狡猾了,欺负满人没文化,于是进行了疯狂的镇压。

比如翰林胡中藻在他的《坚磨生诗钞》中有“一世无日月”、“一把心肠论浊清”,不幸被满清政府治了罪,为什么呢?

因为其中的“日月”为一个“明”字,所以“一世无日月”可以理解为大明的天下没有了,也可以理解为满清的统治下暗无天日;相比较而言“浊清”就更严重了,乾隆皇帝骂道:“加浊字放在国号(清)之上,是何肺腑?”于是这位仁兄就惨了。

清初的遗民经常在日、月两个字上做文章,这两个字既可以合用、也可以分开来用,非常灵活,这也是非常典型的明亡的“意象”。比如刘基在他《二鬼》一中诗把自己与宋滦比作管理日、月的两个鬼辅佐明朝。

小说《英烈传》中描写了元顺帝梦见“正南上一人身着红衣,左肩架日,右肩架月”,“把那日月掌扇混做一处,却像个‘明’字一般。”这样的描写实在是太夸张露骨了。

另外张煌言在《甲辰八月辞故里》中有: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钱谦益《后秋兴》之十三: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茄。”这里的“日月”自然是指明朝。

又如陈子龙的《九日登一览楼》中有: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蜗”。屈大均的《庚午元日作》中有: “乾坤未毁终开辟,日月方新尚混茫”则指桂王永历政权。

在《红楼梦》中也有类似的写法,比如在第三回有这样的描写:

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在第十八回惜春咏大观园的诗中有: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在第四十回《牙牌令》中湘云有这样一句,湘云道:“双悬日月照乾坤。”

在第五十三回里有这样的内容:两边一副对联,写道是: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

实际上这些都属于明亡的“意象”。曾经有学者对湘云的“双悬日月照乾坤”感觉很奇怪,因为主流“红学”是在清朝中找历史,玩儿的是关公战秦琼的把戏,所以无法合理的解释,于是得出了所谓康熙年间有“日派”和“月派”相互争斗的结论,让人瞠目结舌。

一方面主流“红学”鄙视索隐,实际上他们的解读也是索隐而已,如果搞错了时代,就会出现很多牵强的结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