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即电影评论,正如评价李白,不了解他的出生和仕途,我们就无法正确评价《静夜思》。但要评价李白,我们必须读《静夜思》,从作品出发去了解事物本身。同理,有几部电影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电影的脉络,都可以在网上搜索看到,它们分别是:

1895年12月28日:巴黎咖啡馆公映的《工厂大门》、《火车进站》

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

1927年:《爵士歌手》、《逃兵》

1935年:《浮华世界》、《城市之光》、《乞丐与荡妇》

1950年:《罗生门》、《十二怒汉》、《控方证人》、《罗马假日》

1959年:《广岛之恋》、《洛丽塔》、《虎口脱险》

70年代之后:《教父》、《龙猫》、《霸王别姬》、《这个杀手不太冷》、《泰坦尼克号》、《喜剧之王》、《闻香识女人》、《活着》、《侏罗纪公园》

21世纪:《阿凡达》、《哪吒之魔童降世》、《复仇者联盟系列》、《流浪地球》《路边野餐》、《我不是药神》、《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机器人总动员》

以时间为轴线,我总共推荐了33部电影。每一部是经典,更是电影发展节点的代表之作。为了避免无聊枯燥的教条,对电影简史的讲述我就围绕着这33部电影展开。

一、电影诞生日

电影最初是被一个叫约瑟夫普拉多的物理学家发现的,之所以是发现而不是发明,是因为电影最初的原理是一种叫做“视象暂留原理”,即人的眼睛看过一个东西后,其画面还会在视野里暂留极短的时间。

根据这个原理,西方科学家、商人和技术控们开始了千奇百怪的实验,最终以卢米埃尔兄弟的“摄影放映机”最为优秀。1895年12月28日,两兄弟在法国巴黎的咖啡馆放映了自己的作品,也就是我在开篇推荐的电影开山之作《火车进站》、《工厂大门》。

据传放映《工厂大门》时,有喝咖啡的贵妇人,看到火车迎面而来,竟吓得落荒而逃。正如我刚看3D电影时,吓得抱紧自己,尤其是《毒液》中的勾镰向屏幕飞来时,吓得我遮住眼睛。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二、蒙太奇:简单却极致的艺术

看过《火车进站》和《党同伐异》后,你有何感受?

前者时长短,后者更长吗?其实我们看《火车进站》更多的是把看点放在电影背后,即那些看到火车迎面而来时落荒而逃的贵妇。看《党同伐异》时,我们更期待那辆汽车时候能赶在主人公被吊死之前赶到,当屏幕在飞奔的汽车和主人公之间切换时,我们的心也被调动了起来。这期间的切换就是蒙太奇,也可以说是一种剪辑手法。

蒙太奇的出现,标志着故事片的诞生。取代了《火车进站》这类几乎还原现实的影像,开始将技术转变成一种表达艺术的工具。

三、电影的耳朵和眼睛

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电影就像一个先天残疾的孩子,他从眼睛看不清东西到看清楚,从看到黑白世界到彩色世界,从什么都听不到、讲不了,发展成能说会道,从天性单纯到油腔滑调。

《爵士歌手》是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浮华世界》是第一部彩色电影。这一时期的电影极具历史意义,但对于普通电影爱好者了解即可,因此不再赘述。

四、电影艺术的青壮年时期

如果把电影比喻成一个人,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正如一个人的17——35岁。《十二怒汉》、《闻香识女人》、《喜剧之王》、《泰坦尼克号》诸如此类,创作于那个年代的电影,是过去和现在远远不可及的。因此对当下电影的评论中,批评的部分更多是同这一年代的电影做比较。

难道说这些过去的年代是电影的青壮年时期,如今的电影正在步入老年时期吗?我个人认为不是!电影正在从一个人的比喻中脱离,科学技术、社会形态的推进,使得电影不再以正常的逻辑发展。譬如3D电影,低俗电影,体验电影的发展,使得电影这个艺术样式开始有了更为细分的领域。

以上便是我个人对电影发展史的一个简单认识,追求的是给大多数读者一个比较清楚的电影史印象。总的来说电影经历了六个阶段:技术时期、蒙太奇出现、有声电影、彩色电影、电影流派和电影主义、现当代电影。文章中我只是择期重点叙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错误之处,感谢雅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