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即電影評論,正如評價李白,不瞭解他的出生和仕途,我們就無法正確評價《靜夜思》。但要評價李白,我們必須讀《靜夜思》,從作品出發去了解事物本身。同理,有幾部電影可以幫助我們梳理電影的脈絡,都可以在網上搜索看到,它們分別是:

1895年12月28日:巴黎咖啡館公映的《工廠大門》、《火車進站》

1915年:《一個國家的誕生》、《黨同伐異》

1927年:《爵士歌手》、《逃兵》

1935年:《浮華世界》、《城市之光》、《乞丐與蕩婦》

1950年:《羅生門》、《十二怒漢》、《控方證人》、《羅馬假日》

1959年:《廣島之戀》、《洛麗塔》、《虎口脫險》

70年代之後:《教父》、《龍貓》、《霸王別姬》、《這個殺手不太冷》、《泰坦尼克號》、《喜劇之王》、《聞香識女人》、《活着》、《侏羅紀公園》

21世紀:《阿凡達》、《哪吒之魔童降世》、《復仇者聯盟系列》、《流浪地球》《路邊野餐》、《我不是藥神》、《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機器人總動員》

以時間爲軸線,我總共推薦了33部電影。每一部是經典,更是電影發展節點的代表之作。爲了避免無聊枯燥的教條,對電影簡史的講述我就圍繞着這33部電影展開。

一、電影誕生日

電影最初是被一個叫約瑟夫普拉多的物理學家發現的,之所以是發現而不是發明,是因爲電影最初的原理是一種叫做“視象暫留原理”,即人的眼睛看過一個東西后,其畫面還會在視野裏暫留極短的時間。

根據這個原理,西方科學家、商人和技術控們開始了千奇百怪的實驗,最終以盧米埃爾兄弟的“攝影放映機”最爲優秀。1895年12月28日,兩兄弟在法國巴黎的咖啡館放映了自己的作品,也就是我在開篇推薦的電影開山之作《火車進站》、《工廠大門》。

據傳放映《工廠大門》時,有喝咖啡的貴婦人,看到火車迎面而來,竟嚇得落荒而逃。正如我剛看3D電影時,嚇得抱緊自己,尤其是《毒液》中的勾鐮向屏幕飛來時,嚇得我遮住眼睛。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二、蒙太奇:簡單卻極致的藝術

看過《火車進站》和《黨同伐異》後,你有何感受?

前者時長短,後者更長嗎?其實我們看《火車進站》更多的是把看點放在電影背後,即那些看到火車迎面而來時落荒而逃的貴婦。看《黨同伐異》時,我們更期待那輛汽車時候能趕在主人公被吊死之前趕到,當屏幕在飛奔的汽車和主人公之間切換時,我們的心也被調動了起來。這期間的切換就是蒙太奇,也可以說是一種剪輯手法。

蒙太奇的出現,標誌着故事片的誕生。取代了《火車進站》這類幾乎還原現實的影像,開始將技術轉變成一種表達藝術的工具。

三、電影的耳朵和眼睛

做一個不恰當的比喻,電影就像一個先天殘疾的孩子,他從眼睛看不清東西到看清楚,從看到黑白世界到彩色世界,從什麼都聽不到、講不了,發展成能說會道,從天性單純到油腔滑調。

《爵士歌手》是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浮華世界》是第一部彩色電影。這一時期的電影極具歷史意義,但對於普通電影愛好者瞭解即可,因此不再贅述。

四、電影藝術的青壯年時期

如果把電影比喻成一個人,20世紀50年代——20世紀90年代,正如一個人的17——35歲。《十二怒漢》、《聞香識女人》、《喜劇之王》、《泰坦尼克號》諸如此類,創作於那個年代的電影,是過去和現在遠遠不可及的。因此對當下電影的評論中,批評的部分更多是同這一年代的電影做比較。

難道說這些過去的年代是電影的青壯年時期,如今的電影正在步入老年時期嗎?我個人認爲不是!電影正在從一個人的比喻中脫離,科學技術、社會形態的推進,使得電影不再以正常的邏輯發展。譬如3D電影,低俗電影,體驗電影的發展,使得電影這個藝術樣式開始有了更爲細分的領域。

以上便是我個人對電影發展史的一個簡單認識,追求的是給大多數讀者一個比較清楚的電影史印象。總的來說電影經歷了六個階段:技術時期、蒙太奇出現、有聲電影、彩色電影、電影流派和電影主義、現當代電影。文章中我只是擇期重點敘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錯誤之處,感謝雅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