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一反超級英雄常態,《雷霆沙贊》向觀衆展示了一個15歲小男孩獲得超能力之後的行爲舉動。導演大衛F·桑德伯格給正派沙贊和反派同時設定了“失孤”的家庭影響,藉助“七宗罪”和希臘遠古神話,爲電影創造一中內核上的悲傷。但成片卻和種種期望有些出入,我想導演看到公映版時內心也是不滿的。就像自己親生的孩子,缺了性格、氣質或者智力。用一句話行爲大概是,這就像一部“你追我跑,你打我求饒”的超級英雄或小屁孩冒險紀錄片,缺乏必要的深度和有格局的場面。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缺少深度文化主題

電影是聲畫視聽,但他源於文學創作。除了紀錄片和一些特殊的實驗電影,好的商業片和藝術電影一定是有一個明確的主題,並且人們對主題有不同的看法,往往具有哲學層面的思考。像卡梅隆在《阿麗塔:戰鬥天使》中設立的二元階層主題,就給觀衆非常寬廣的思考空間。而《雷霆沙贊》中“未成年獲得超能力後的表現”並非主題,卻是一種證明或驗證實驗,至於原生家庭和大反派背後的七宗罪,確實是很不錯的點,但導演只是淺嘗,未敢或沒有能力深入了。(能力大概是才華上的,也可能是經費預算上的,畢竟只有9000萬美元。)

具體講一講七宗罪在《雷霆沙贊》中的反應,七宗罪(拉丁語:septem peccata mortalia;英語:seven deadly sins),這是天主教中的一個概念,該教派將此稱爲七大罪或七原罪,屬於天主教教義中對人類惡行的分類。歸入這一類別的,能夠直接形成其他不道德的行爲或習慣。罪行按嚴重程度,從重到輕依次爲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和色慾。最初時候,七宗罪被稱爲“八宗罪”,其中的“懶惰”被拆分爲“懶惰和悲傷”,但後來者認爲悲傷之人情緒低迷,行爲和心理狀態表現消極,是一種精神上的懶惰。

《雷霆沙贊》中的反派自始至終都在講一句話“把你的力量給我”,這確實是十足的貪婪,但也僅僅只是貪婪,有點像小孩子會喜歡玩遊戲,放學後在路邊玩,不要回家這麼簡單。作爲一個觀衆,我對反派幾乎沒有從心底裏生出來的憎恨或其他什麼情感,對正派也是這個感覺。

片子中對比利(沙贊)最經典的一次刻畫當屬,他在公衆場合表演時,閃電擊中了客車輪胎,在接住客車的過程中,善意的驅趕一隻小狗狗。確實,沙讚的這一行爲表現了他對動物的愛心,但從客車上的人羣角度看,這真是一個沙雕的做法。沙雕之處不在於他驅趕狗狗,而在於驅趕狗狗時的情緒,那種歡快的感覺似乎是手上拿着一個裝滿貨物的集裝箱,這中影響對未成年而言並非好事。

二、小預算敗給小格局

如果眼睛沒有被驚嚇到,我就會罵你電影拍的真爛!這已經是一個票房定勝負的電影時代了,人們已經不再批評誰爲了賺票房把電影拍的如何如何,在這種環境裏,如果你連如何賺足票房都不懂,一部DC的奇幻大片,沒有一場精美絕倫的打戲註定失敗。

劇情所限不是理由,投資預算低更不是理由,如果我的眼睛沒有被驚嚇到,《雷霆沙贊》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畢竟是不會有人因爲其中關於“未成年擁有超能力後”的命題,重新翻看電影。在院線爽過就夠了!

《雷霆沙贊》的失敗應該會成爲一種訓誡,永遠不要戲弄觀衆,觀衆越來越精明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