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賣讚美,10元一位

我堅信,每個中年老母親都有一肚子的牢騷要發。

但不是所有人都命好,能嫁給一個無條件包容你的全部小情緒的老公。

我閨蜜的運氣可能更差一點——結婚前小公主,結婚後老媽子。

不僅沒有老公包容小情緒,還要帶着母性的光輝溫暖除了自己的一大家子人。

最絕的是她老公已經練出了一項神技能:自動屏蔽老婆的一切抱怨,永遠只能聽見自己想聽的。

昨天閨蜜給我看了幾張聊天截圖。

作爲娃都上小學了的中年老母親的她在微信羣裏大吐苦水。

結果收穫了一堆彩虹屁,被羣友們左一個小仙女、右一個小姐姐給捧上了天。

原來,這姑娘看了最近流行的“誇誇羣”的報道,也在淘寶上買了一個互相表揚的微信羣。

在這樣一個微信羣裏,無論你說什麼,都會得到別人的讚揚,羣友們致力於全方位、立體式、360度地把你誇出花來。

萬能的淘寶店家,精準地抓住了這羣中年婦女需要被傾聽的痛點。

誇誇羣這樣被衆星捧月式的服務,五分鐘收費10元到上百元不等,取決於顧客需要的“誇手”數量和質量。

我說你這是何必呢,花錢就爲了讓別人誇你一頓,一點都不符合你雙十一囤衛生紙、平時購物攢塑料袋的勤儉老母親形象啊。

她一臉認真地說:

“要說沒用確實沒用,但是,有人能無條件誇我,這個過程就已經讓我很開心了”

潛伏在互相表揚小組裏的媽媽們

誇誇羣正式進入主流大衆的視野,始於一個姑娘將自己的聊天記錄傳到了網上。

聊天記錄裏,姑娘被自己的男朋友拉進了一個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誇誇羣”,接下來無論她說了什麼,羣友們都能發揮聰明才智,積極踊躍,力爭把她誇成天上地下絕無僅有的一朵奇葩。

這樣的vvip待遇只持續了三分鐘,三分鐘後姑娘被移出了羣聊。

女生把聊天截圖發到了網上,圍觀羣衆們紛紛表示,沒想到還有這種操作。

一些嗅覺靈敏的小機靈鬼由此抓住了商機,開起了開頭提到的淘寶店,根據銷量顯示,店主日入千元絕對不是誇張。

其實誇誇羣並不是新事物,豆瓣“求求你表揚我”小組早在2008年1月2日便已成立,而人數最多的“相互表揚小組”成立於2014年,目前有近二十萬人加入。

在這個有着十幾萬人的互相表揚小組裏,網友們互相傾訴、相互安慰,抱團取暖。

其中,很大一部分成員就是我閨蜜這種的需要傾訴的中年老母親。

有媽媽在三八節發帖子,說自己“節日的早上被兒子氣暈”。

原來樓主作爲一個老師,卻在一大早收到了來自兒子班主任的信息——倒黴孩子沒寫作業。

所幸在這個人間處處有溫暖的小組裏,立刻有人安慰樓主,不僅是安慰,這位熱心組員甚至提供了具體建議:

“快去誇你兒子,你都不誇他還指望外人誇啊?孩子最重要的是自信心和自尊心,不要讓孩子處於家長和老師聯手打壓的無處可逃的悲慘境地啊。”

除了抱怨孩子的,還有人發帖子說老公的。

求誇甩手掌櫃型老公,這個刁鑽的題型也難不住網友。

大家紛紛留言表示:老公眼光真好,讓人羨慕!

除了表揚和安慰,也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好的感情不是一味的單向付出,而是我在努力的同時也能收到你的回應。”

除了老公和孩子,還有因爲婆媳問題在小組裏求表揚的。

也有白天上班、晚上帶娃,同時還要複習考試的超人職場媽媽。

這羣有着共同身份的女性在這個沒有“槓精”的桃花源裏互相安慰、抱團取暖。

期待被表揚的背後,

是“絕望主婦們”無處宣泄的情緒

日本電影《家族之苦3》裏,講了一個主婦爆發的故事。

史枝是個全職主婦,平時要照顧公婆、丈夫、兒子,就連要家用都要看丈夫的臉色。

一次家裏遭遇了小偷,丈夫不但沒有安慰史枝,反而因爲她存私房錢而大發雷霆。

一怒之下,這個一直默默付出的主婦決定離家出走,留下了一家子平時被伺候慣了的家人。

結果就是家裏雞飛狗跳:

早上大家只能喫香蕉當早飯。

一輩子沒做過家務的公公親自動手洗衣服,卻不知道要甩幹。

男人們想做飯,結果差點把房子點了。

直到家裏全都亂了套,丈夫才意識到妻子平時的辛苦。

片中,史枝的弟媳曾說過:

“正是因爲有了大嫂你的付出,纔有了這個家。”

電影裏,家庭主婦史枝因爲不被理解而離開,又因爲老公的真誠告白而回家。

現實裏,我的已婚朋友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上班比做家務輕鬆多了。

因爲,工作中的成績,會成爲日後升職加薪的依據,而同樣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的家務勞動,卻會被當成是媽媽們的天職而無視掉。

除了各種家務,更讓人焦頭爛額的是那些跟隊友相處中的雞毛蒜皮、養孩子過程中的磕磕碰碰。

影片中,史枝用離家出走當作自己的反抗聲明,而那些潛伏在互相表揚小組、誇誇羣裏的媽媽們,則是在這裏尋求對自己價值的肯定,疏解自己的情緒和壓力。

就像我那個買了誇誇羣的閨蜜說的那樣:

“有人能聽自己說話,真的很滿足。”

彩虹屁有用嗎?

心理學家:有用!

其實,許多媽媽在網上求誇獎,除了減壓、開心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現實中,她們的這種被認同、被讚美的需求一直被無視。

心理學中,馬斯洛需求理論認爲:

人在滿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後,就開始追求情感上的交流,渴望被注意,被重視,被尊重。

馬克吐溫說:“只憑一句讚美的話,我可以多活兩個月。”

這句話無論是對自己,抑或是對他人,都同樣適用。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提到過,朋友圈子被戲稱做“當代都市童話”的一對夫妻。

他們從大學時在一起,畢業後一起打拼,無論過得有多艱難,兩人一直都堅持“商業互吹”模式。

記得有一次,兩個人在家裏請朋友喫飯,結果女生做的菜鹹的鹹、淡的淡,她老公卻高興得像個二哈,一直誇老婆辛苦了,做了一堆菜。

男生當然知道老婆菜做的不好,他仍然選擇讚美妻子爲做飯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

互相讚美讓他們的婚姻保鮮成初戀的模樣。

這樣的互相表揚,本質上是一種共情,是對對方情感需求的覺察,讓對方明白,他能夠被看見、被愛,他的好的壞的都能被接納。

俗話說,愛我你就抱抱我,但其實,愛我你更應該誇誇我。

網上的誇誇羣能帶給我們一時的安慰,但也不能忘了多誇誇自己家的豬隊友。

發自內心的讚美能夠讓愛在家庭間流動,當我們用積極的眼光看家人時,我們的關係也會越變越好。

作者介紹

Vic Yang,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碩士,愛思考,愛寫作,寫走心的文章讓更多的人看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