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冷暴力是一種溝通習慣,對伴侶冷暴力的人,大多對孩子也會常用這種策略——我不跟你說話,你就知道怎麼反思自己。被父母打一頓,孩子心理會覺得自己爲錯誤買單了,彼此有個臺階下,事情也就過去了。

馬主任有話說

最近發生的一起學生跳樓自殺事件的起因是孩子早上晚起,父母指責多說了兩句,孩子從陽臺跳下。

每次有類似事情發生時,很多人都會斷言說,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弱導致的。

我想說,如果孩子用生命的代價都沒能讓我們反思,真的太令人惋惜了。

很多孩子是被隱形的暴力給逼上絕路的。有更多孩子正在默默承受着隱形的暴力,而父母卻毫不在乎。

在悲劇發生之後再去反思已經晚了,希望每位家長都提高警惕。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說,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安全、快樂,沒有哪個父母故意讓孩子變得害怕、羞怯、不體諒他人、令人討厭。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許多孩子漸漸養成了一些不良品性,缺乏安全感,缺乏對自己及他人的尊重。

我們爲人父母,當然希望拼盡全力教育出一個好孩子。可是,擁有愛的本能,並不代表擁有愛的能力。

很多父母都會困惑,自己捨不得打,捨不得罵的孩子,爲什麼還是會出現各種性格問題。

其實,打罵早就不是父母“虐待”孩子的主要途徑。“新型家庭暴力”不再虐待孩子的身體,而是對孩子進行精神摧殘,那就是家長的冷暴力。

孩子做錯了事情,或者不如家長的意,家長採用冷漠相對的方式,讓孩子主動求饒。

從結果上看,孩子“知錯”了,可其中的過程,孩子內心經過的煎熬,無異於一種精神暴力。

被父母打一頓,孩子心理會覺得自己爲錯誤買單了,彼此有個臺階下,事情也就過去了。而家長若有若無的態度,讓孩子永遠處於自責、愧疚、自我懷疑的陰影中。

家長的漠視,讓孩子如臨深淵

法國有一個獲獎動畫短片《傷痕俱樂部》,非常觸動人心。裏面有一個小男孩,他有幾個朋友,他們各有各的優點。有的會發明製作好玩的東西,有的能想出好玩的遊戲,還有一個女孩她很漂亮,就像電視裏面的明星。

男孩的三個朋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身上都有傷痕。

小男孩和他們一樣,身上也有傷痕。可是不同的是,那三個小朋友身上的傷痕是紅色的,而小男孩身上的傷痕是藍色的,就像星辰一樣,他很喜歡。

直到有一次,他看到那個女孩,在用刷子刷自己的傷痕,她討厭那些醜陋的傷。小男孩才意識到,傷痕是醜陋的。

他回到家,家裏氣氛低沉,除了電視的聲音再無其他。他走到媽媽身邊,問媽媽爲什麼他身上的傷和別人不一樣?

媽媽每天都在看電視,從來不去管孩子做了什麼。孩子跟她說話的時候,她也不會回應。還直接調大了電視的音量,示意孩子不要再說話。孩子拉着媽媽的衣服,喊“媽媽”,媽媽卻一把推開了他。

那一刻,男孩才意識到,自己身上的傷和別人是不一樣的。別的孩子是被打之後的紅色,而他是被漠視的藍色。

身體沒有傷痕,可那些看不見的傷一樣是深入骨髓。別人覺得他完好無損,實際上他早已潰不成軍。

家長的忽視漠視,是一種精神暴力。孩子看着父母冷漠的臉,他們會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

“爲什麼爸爸媽媽不理我,是不是不愛我?”

“我爲什麼不被愛,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

“我不值得被愛,我就是令人討厭的一個人!”

孩子是要依託父母的愛來生存的,父母對孩子的漠視就是在剝奪孩子賴以生存的養料。

那些“吞食”冷漠之後的“殘渣”,都留在了他們的身體裏,讓他們自我懷疑,不敢與人親密。

承認吧,冷暴力只是一種逃避

冷暴力真的會令人着迷,它能帶給“施暴者”一種快感,讓他們永遠扮演贏家的角色。這是一場心理戰,“施暴者”壓制了“受虐者”,防止他們有任何反擊能力。

被親近的人施以冷暴力,“受虐者”不會想到反抗,他們只會反思自己的過錯,希望用主動求饒來結束這場折磨。

曾經,我也是一個喜歡冷暴力的人,尤其是對伴侶。不管是他做錯事,還是我做錯事,最後的結果都是以“我噘嘴不言,他立即認錯”來收尾。

回想起來,我們似乎常常有一段精彩的對話:

“你錯了嗎?”

“我錯了。”

“你哪裏錯了?”

“我哪裏都錯了。”

當我察覺自己的內心,我意識到,其實有時候他並沒有錯,或者他內心根本不承認自己錯,可是爲了維護和平,爲了保持關係的穩定,他只能做屈服者。

我爲什麼喜歡用冷暴力來解決問題?

因爲我是把對自己的“恨”與怒,理所應當地轉移到對方身上。我控制不了自己,改變不了自己,那就去控制別人,改變別人。

如果我們自己做錯事,一旦開始實施暴力,那麼責任就會推到對方那裏。這樣,我們就可以避開內心的衝突,躲避對自己的責罵。

如果是對方做錯了,那麼我們的冷漠就會加重對方的痛苦,從而滿足我們的攻擊對方,壯大自己的需求。

對待伴侶如此,對待孩子也是如此。

其實轉念想一想,爲什麼我們可以對伴侶和孩子實施冷暴力。只不過因爲他們愛我們,在意我們的感受,纔會用妥協的方式滿足我們的需求。

如果長此以往,那麼孩子可能就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會習慣察覺對方,以別人的臉色想法作爲思維出發點,從而失去真正的自我。

對親近的人冷暴力,是一種“壞習慣”

我們在教育中總會犯一個錯誤,就是把小孩子當大人,把大人當小孩子。

可能我們心裏清楚自己心情不好的理由,孩子卻不知道。我們自己知道生活的壓力很大,孩子只會覺得自己是不配被愛的。

有一項調查顯示,80%以上的離婚案件中,都存在冷暴力的現象。

冷暴力是一種溝通習慣,對伴侶冷暴力的人,大多對孩子也會常用這種策略——我不跟你說話,你就知道怎麼反思自己。

心理學中有一個“透明度錯覺”的理論,它指的是人與人在溝通交流的時候,覺得彼此是透明的,尤其是我們的需求和情感對方是知曉的。

然而事實上,這只是一種錯覺。伴侶也好,孩子也好,他們也許真的猜不透我們的想法,也猜不出如何才能“哄”好我們。

對親近的人冷暴力,本質上是我們不會溝通,不懂得袒露自己的需求。我們只看到了自己,卻沒有看到對方,沒有建立起情感交流的通道。

冷暴力是一種代代相傳的“疾病”,我們習慣了錯誤的溝通方式,習慣了“心理戰”,就很難去打“情感牌”。

也許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沒有跟父母建立起良好的情感溝通的模式,沒有被完整地尊重過。做了父母之後,我們當然就不懂得給孩子同樣的尊重。

換個角度說,大家都曾經是孩子,我們的孩子也會成爲別人的父母。即使他們現在是“受虐者”,可未來卻可能成爲“施暴者”。

愛孩子,也是需要“刻意練習”的

有一檔節目叫《媽媽聽我說》,其中有一位媽媽說了這樣一段話,她說:我捨不得打孩子,每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心頭肉,只能把他關進廁所來懲罰他。聽起來很理所應當,卻又很扎心。

在媽媽的眼裏,孩子乖巧懂事,可是在孩子眼裏,媽媽卻是一個很厲害的老虎。

他說:媽媽下班回家之後,不會陪我,也不會跟我玩,就會懲罰我。每次我做錯事情,媽媽誤會我的時候,都不問我爲什麼,她就直接把我關進衛生間。

這個家庭是典型的“喪偶式”育兒,爸爸常年在外地,一年回來兩次。媽媽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都很大,她也就不經意把負面情緒傳遞給了孩子。

孩子知道,媽媽是很愛他的。他更希望,以後媽媽處罰他的時候,不要把他關進衛生間。

“我每天都會做噩夢,夢到你真的不要我了。”

家長對孩子使用暴力的方式,早就不是暴打一頓。“新型家庭暴力”不用動手,卻可以讓孩子一生都自我懷疑。

打罵只是短時間的屈辱憤懣,而家長的冷暴力纔是長時間,深入骨髓的影響。

常見的“新型家庭暴力”有:忽視孩子的感受,用“不理”逼迫孩子就範,用恐嚇嚇唬的方式懲罰孩子,不回應孩子的需求……

我們常說“刀子嘴豆腐心”,或者“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但是實際上,刀子嘴的背後,從來都不是豆腐心,而是不會溝通交流,看不見對方需求的無力。

爲人父母,也是需要大量的刻意練習。我們要改變自己錯誤的“愛的方式”,讓自己可以擁有“愛的能力”。

我們首先要克服自己內心的衝突,承認自己的錯誤與罪惡,即使有些羞恥,卻是我們認識自己的必經之路。

其次,我們也要正視孩子的錯誤,就事論事,制定懲罰規則,而不是用精神壓制的方法。

處理問題的方式有很多,冷暴力是最差的一種。

也許好多事情單獨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可是如果孩子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對他們的心理是一種摧殘。

不管我們以什麼方式陪伴孩子,不管我們和誰親密溝通,都是心與心的距離。

不要以爲他們愛我們,我們就可以爲所欲爲。

作者介紹

妙黛,中科院心理學研究生,一手抱娃,一手工作,還有一顆心寫作的職場媽媽,一個集正經與逗比,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90後姑娘。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號:“曾奇峯心理工作室 ID:zqfxlgz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