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無法感同身受,但是感情卻可以息息相關。"——《你的青春我來過》

繼張嘉佳《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後,2015年作家丁浩所寫的短片故事集《你的青春我來過》曾經引發一陣閱讀狂潮,在看完《上海堡壘》之後,這句《你的青春我來過》裏的經典語句,就忍不住從我腦海中蹦出來。

也許這樣說,會讓人有些難以理解,但如果仔細思考,一部好的電影必然會帶給人情緒上的共鳴,暑期檔大爆,這兩天剛在票房上超越了流浪地球,躋身中國本土票房榜第二名的《哪吒之魔童轉世》就是如此。

事實上,當《上海堡壘》鋪天蓋地的惡評出來後,其實很多人,包括我心裏想的都是,這會不會是路人們天然對流量所產生的惡意。

因爲影片中出現鹿晗這兩個字,所以要將這部影片打入萬劫不復之地。

其實,人們對流量報以偏見並非一朝一夕,而流量這兩個字之所以如此畸形也與如今娛樂圈的大環境不無關聯。但我相信大部分人仍然希望不要一竿子打死一船人,所以就我個人而言,《上海堡壘》上映時,也進入影院體驗了一把。

出來後只能嘆息:這與人們的偏見無關,實在是劇情太過稀爛。

因此腦子中也就浮現了“世事無法感同身受,但是感情卻可以息息相關"這句話。

當成年人們甚至青少年們漸漸習慣了生活的重擔一個人來扛的時候,相信一定能明白情感共鳴是一件多麼寶貴的事情。雖然說世上不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但人們總願意在生命中的某件事、某個人、某種情緒裏發現直通心底的溫柔。

現在的人,能夠受到觸動已經很不容易了,更何況是感動?

所以,其實看一部電影也好,或是觀賞一幅畫,讀一本書,最後折射到你腦海中的場景能不能觸動到你纔是衡量一個作品的關鍵因素。

精美的特效可以讓你覺得效果很酷,但也必須裹上一層順暢的劇情外衣,才能讓你覺得觀影過程很燃。

當然,這些觸動的情緒包含熱血、正義、同情等等,並不一定只是“燃”,或溫和、或激昂、或壓抑,說白了,能夠引發情緒共振,引發觀衆思考的,帶有強烈共情力的纔是能被人銘記住的作品。

再舉個可能不是很恰當的例子:當年一代油畫大師,堪稱是天馬行空的繪畫天才,梵高的作品生前也並沒有得到承認,而是死後才大放異彩。

因此,不賣座的未必不是好電影,可能是觀衆理解的並不到位。

但必須說的是,《上海堡壘》絕對不屬此列。

這麼說,是有原因的。

8月30號,在電影暑期檔已經遭受慘敗的《上海堡壘》開啓了網播模式。

上映前,承載着巨大期待的《上海堡壘》可以說是今夏電影圈最大的笑柄,本想着網播之後因爲票價沒去影院支持的鹿晗粉絲們這回總可以幫這部影片挽回一點頹勢,結果誰知道網播之後,《上海堡壘》原本已經疊到谷底的口碑居然一跌再跌,正應了那句話: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截至目前,《上海堡壘》的評分已經來到了令人髮指的3分。

而這3分的背後是至少199萬人的觀看以及19萬人的評分。其中大部分人打了一星。

這些評分代表着什麼呢?

梵高的作品太過藝術,在它沒有流行前,確實可能別人都看不懂,但電影這種東西是由人來演繹的,一覽無餘地就能看到一個人的面部表情、心理活動,甚至是他的成長經歷。

這些東西最終顯化的都是人的情感,不會存在看不懂之說。

人嘛,總是要將心比心的。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上海堡壘》原著的書粉或者是電影裏任一演員的粉絲,本來抱着巨大的期待去電影院看看你想象中的世界,但裏面的人帥歸帥、美歸美,卻完全無法呈現出你憧憬的那個世界,你心裏會不會堵的慌?

如果你還看到裏面的人不僅沒呈現出你理想的世界,還把那個世界呈現的很不合理,很菜,很遜,完全消耗掉你的熱情,你心裏會不會有點不爽?

最重要的是,你花了錢,享受不到你要的服務,然後這個服務是消耗品,不包退不包換,你吐槽兩句,是不是正常?

我並不是說,《上海堡壘》沒有可取的地方,還是有些人認爲它是好看的。關於這些人的想法,我完全同意。

我只是想說,不僅是電影,似乎世界上很多事情,都可以用共情力來解釋。

那些人在電影裏看到了感動;所以他們覺得它好;

那些人在電影裏看到了震撼,所以他們覺得它好;

那些人在電影裏看到了人性,所以他們覺得它好;

那些人在電影裏看到了邏輯不通、表情僵硬,所以他們當然覺得它差。

我一直認爲電影是有生命的,它會不遺餘力展現它自己的情感,其餘的都任由觀衆評說。

共情力真的是這個很難得的品質。就好像你讓我感受到尊重,我擁有共情力的話,自然也希望你感受到同樣的尊重。我們也許不能感同身受,但大多數人總會希望盡力地去理解一個人、一件事或者一種事物。

再舉個可能不恰當的例子吧,每部電影都有演員,他們都想盡力把它拍好,除了想賺錢,還有很大的原因是他們不想讓粉絲、觀衆失望,因爲他們知道粉絲、觀衆很期待,這就是共情。

他們會努力,有些粉絲會心疼,這就是共情。

有些人知道他們努力了,仍然會選擇批評他們,因爲結果真的很差,他們覺得結果大於努力,這也是共情。

有些演員很敬業,但他們不會拿敬業當作作品不好的理由,因爲他們知道凌晨掃地的大爺大媽、環衛工人也很辛苦敬業,所以敬業有什麼大不了的,這不是做不好的理由。

這,還是共情。

人這輩子就是處在這種不能感同身受但又處處感同身受的環境裏,所以纔會對一部電影有諸多寄託、憤怒、喜歡,因爲一部電影也可以體現一個世界。

人這輩子就是處在這種不能感同身受但又處處感同身受的環境裏,所以人與人之間才那麼溫暖,又冷漠 。

可是,我們都希望世界變的更好;也希望好電影越來越多,不是麼?

END

作者:砍柴娛白先生

走過路過都是緣,加個關注點個讚唄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