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視點

記者:向定傑、宓盈婷、王爍、王君寶

記者在貴州、河南、福建、黑龍江等地下鄉採訪時,一些基層幹部表示:上級部門連續借調骨幹,基層“失血”嚴重,很多工作難以開展。而且,人事關係錯配引起單位內部不團結,助長“求人辦事”等不正之風。

在網絡上,記者也注意到不少網友反映,有的地方部門或單位存在頻繁借調、違規借調等現象,講述個人在借調中進退維谷、有苦難言的尷尬遭遇,持續引發關注和熱議。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來函說走就走,基層單位有苦難言

借調作爲一種特殊的機關工作人員流動方式,原本是爲了解決單位人手不足或專業性人才缺乏問題,但現實中借調“頻繁、太隨意”,甚至催生失序、失範借調等現象:時間越來越長、形式花樣百出、變相違規借調。使得被借調者進退兩難,基層“失血”。

記者在貴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某縣採訪時,一鄉鎮黨政辦主任曾先後2次、共9個月被借調到縣委辦任職。“會象徵性發一個函、走個程序,下級單位哪敢拒絕?”這位主任還透露,現在上面下文,不能再在鄉鎮、科局“搞借調”,而是換了說法,叫抽調跟班學習。“換湯不換藥,稱呼不同而已。”

在貴州省銅仁市,一位縣電視臺人員也抱怨,單位有人被長期借到省級衛視工作,“搞得我們一個人幹幾個人的活。”其他不少地方的基層幹部也向記者反映,仍然存在着大學生村官不在村,而是坐在鄉鎮辦公室的情況。“畢業考過來,板凳沒坐熱,人就走了。”

在不少基層人士眼中,借調大多是在拼關係,獲得機會本身就意味着迎來了升遷希望,而能不能留下更是至關重要。不少人以過來人身份說:“‘非關係戶’要想留在上級單位,除了具備足夠能力、付出巨大努力,時機和運氣也很重要。所以大部分人都是折騰半天,最後借而不調。”

在互聯網上,一些網友也講出了借調人員的無奈與焦慮。有人反映,“我們單位領導小孩在基層就待了半年就被借調到縣,後來留下來。而其他人,從哪兒來回哪兒去。”不少人比喻“借調”猶如拉磨驢前方掛着一根胡蘿蔔,看得到而得不到,只能一直熬下去。

被借調者進退兩難,專家稱本質是權力的“任性”

記者採訪發現,頻繁的借調和長期借調都給被借調人員、借出單位帶來諸多煩惱。離開了原單位,一些重要機會與借調人員就無緣了。

河南鄭州某文化單位的小王曾有過一年被借調的經歷,因爲人事考覈權在原單位,評優評先都輪不到她。“除了無盡的加班什麼都沒有。”她說,自己“忙到沒朋友”,有人則“閒得飛起來”。所以,現在單位同事一聽到上級借調,都躲得遠遠的。

黑龍江某省直部門二級單位的一名工作人員透露,自己被借調時,正要從副科提到正科,結果被耽誤了。身邊也有優秀同事要被借調,本部門領導壓了5年,最後礙於上級情面還是放走。

福建基層公務員小生說,自己前段時間差點被借調。“我已經31歲了,好歹也是個小領導,如果借調幾年回來,工作環境物是人非,想想都不划算。”而新疆基層公務員小衛曾有過借調經歷,他認爲借調本不是壞事,應客觀看待。“唯一缺陷就是一年半時間在外地,耽誤了找對象,把家裏人急壞了。”

湖北工業大學公共管理系主任劉耀東表示,借調現象大量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上級借調機關的“官本位”思想與官僚主義作風,導致政府部門職能轉變不到位,放權不徹底,管了太多不該管的事情。

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夏正林曾刊文分析,有些借調不可避免,但實踐中許多借調不因工作需要而產生。對借調單位來說,不借白不借,用人很實惠;對借出單位來說,雖負擔加重,但能借機和上級搞好關係;對借調人員來說,能被上級賞識,混個臉熟也不錯。這背後本質上還是權力的“任性”。

怎樣管住“不借白不借”的衝動?

“任性”借調,若一邊是少數“關係戶”進步的暗道捷徑,另一邊就是大多數“陪跑族”的無奈辛酸,其容易滋生的基層“失血”、上級“懶政”等危害亟待治理。

夏正林指出,其實借人單位若人手長期不夠,完全可以增加編制保證工作的正常開展;而借出單位的人員長期被借調或輪流借調,說明該人員原來的崗位並不是很有必要設置,就應當縮減編制。

福建師範大學行政管理系主任張鈴棗則認爲,政府機關、上級單位在人員編制和職能劃分方面要進一步優化。對於非必要情況而長期佔用基層借調人員的,編制辦應予以清查。此外,與其頻繁借調基層人員,不妨考慮建立完善對口單位上下級幹部人員之間的定期進修、學習的交流機制。

劉耀東建議,要糾正政府機關在人員借調上的不當做法,除了通過完善制度建設,加大制度的執行力來糾正上級借調機關的官僚主義作風外,還要大力培育與發展社會組織,科學合理地向社會組織轉移職能,最好通過完善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來解決上級行政事務過多等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