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下辖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是我国最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区域,这座位于青藏高原边缘、祁连山脉东段的小县城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这片聚居着藏、汉、回、土等不同民族的土地上有着秀丽的自然风光,也有着有璀璨的民族文化。

  由金沙峡、朱岔峡和先明峡所组成的,是著名的天祝小三峡,三处峡谷有着绝美的景色,也各有特色。叠障的峰峦、苍劲的松柏,峡谷中流淌着溪流的是先明峡;与先明峡一江之隔的,是包含着奇山、怪石和碧水的一处幽谷,金沙峡。最后一处的朱岔峡则和前两者有着很大的差别,这里有着正处于青壮期的丹霞地貌,这片窗梭状宫殿式和蜂窝式丹霞地貌有着"灿若朝霞,色如渥丹的之美誉。在朱岔峡的深处,就是一座神秘的千年藏传佛教古寺,天堂寺。

  天堂寺

  朱岔峡

  金沙峡

  建于1200多年前唐宪宗时期的天堂寺是天祝县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就连天祝县的县名也和该寺有着巨大的联系,天祝一名就是从“天堂寺”和“华祝寺”中各取一个字而来的。1000多年的风雨,天堂寺也经历大大小小的数次不同规模的修建,在其规模最大的时候,曾占地1500余亩,有着14座不同规模的佛殿,在寺庙内有经堂40座,这里最多时可容纳僧人800多人,有着天堂800僧的称号。

  天堂寺

  关于天堂寺名称的由来还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据传在唐宪宗时期,大通河内有毒龙作恶,恰巧四世噶玛巴若贝多杰奉命进京途径此地,受当地民众邀请建108座的镇龙宝塔,此后这个地方便有了佛塔滩的名字。而后,因为在藏族的语言中“佛塔滩”发音近似“朝天堂”,所以到了清朝以后,佛寺的寺主便将这座古寺更名为天堂寺。

  东、西、北三面靠山的天堂寺与青海省的互助自治县隔大通河南北相望,如今在寺庙内有大经堂、释迦摩尼大殿、时轮殿、宗喀巴大殿和小布达拉宫等多处佛殿。沿着佛殿前由千层石堆砌而成石阶,抬头仰望佛殿顶层的法幢和法轮,仿若走进了源远流长的佛法之中,我们就如同佛殿上跪拜着的两只小鹿,聆听着喃喃而来的佛法。

  天堂寺

  在藏传佛教的寺庙里,香塔中焚烧的不像汉传佛寺中焚烧的金纸,这里的香塔严格意义上叫做“煨桑台”每逢初一、初八、十五,当地民众都会携带青稞面粉和白橡树枝前来煨桑,他们虔诚的祷告,祈求着佛法的庇佑,祈求着风调雨顺和四季的平安。

  对于一位佛学的门外汉来说,天堂寺的最大亮点在于宗喀巴大殿内身高23米,宽9.52米的木雕镀金大佛,这是一座堪称世界之最的木制佛像,这座将近5层楼高的佛像便是藏传佛教中黄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其次,就是大经堂室内绘在墙上的藏族三绝之一唐卡。绘画唐卡所需的颜料基本上都是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绿松石和孔雀石等珍贵矿物质研磨而成,这样的做工一来是以示佛学神圣,同时也是便于保存,让精美的唐卡在历时百年之后依旧色泽不减。

  人生如同夏花,开到靡荼,去如落叶,人无论一生多么的精彩夺目,来来去去之后终会随风零落。行走在寺庙中,往往都会有着一些感悟,而在藏传佛寺中,这样的感觉尤为强烈。

  天堂寺

  藏民族对于藏传佛教的虔诚已经深入灵魂,仿佛这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更是一种世代流传着的民族风俗一般。就像那色彩丰富的藏式建筑一样质朴而壮美,也如同一碗浓香的酥油茶迎接着远到雪域高原的客人。信仰,对于藏民族来说早就已经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而这些高原上世代流传的风俗,正在天堂寺旁的南拉民俗文化村内被逐一的展示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