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 · 告

養魚,自古就有“水至清則無魚”之說。所以,養魚追求肥水養魚或者水肥養魚。

“肥”表示水中有機物較多,浮游生物的種類多、數量大;表示浮游生物繁殖旺盛,池塘水色經常發生變化。

“瘦”表示水質清爽、透明度較好浮游生物較少,水中的含氧量較高。

平時以看“水色”來判定水的肥度。池塘水色一般可分爲兩類:一類以黃褐色水爲主(包括薑黃、茶褐、紅褐、褐中帶綠)。另一類以綠色爲主(包括黃綠、油綠、藍綠、墨綠、綠中帶褐)。兩種都是肥型水質,但黃褐色水中所含魚類易消化浮游生物較多,故較綠色水質好。

但是,肥水有“利”也有“害”是一把雙刃劍,管理得好會助你養殖魚蝦成功,管理不好會害你失敗。只有瞭解肥水利弊才能揚長避短,才能掌控水質調節、駕馭養魚局面。

一、肥水的好處

1、肥水能夠增加水體溶解氧

由於藻類的光合作用,白天水體70%以上的溶解氧是藻類製造的,白天溶解氧一般都達到8毫克/升以上,高的甚至超過15毫克/升,所以藻類生長良好的水質調節白天是不會缺氧的。白天開增氧機的作用並不是爲了增氧,而是使到水體上下對流,溶解氧分佈均勻,同時水體的緩緩流動是爲了營造類似天然海水的環境,有利於魚蝦的生長,再者白天開增氧機也有利於藻類繁殖及水質調節穩定。

2、藻類有很強的自淨能力

藻類一方面能夠絡合水體的懸浮物,使水質調節清爽潔淨,藻類生長良好的水體很少看見有污泥,凡是飼料臺周邊看見污泥都說明藻類可能已經有問題,說明溶解氧不一定充足。另一方面藻類是最經濟的解毒劑,能夠吸收、氧化、絡合水體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適度的肥水勝過一切解毒藥物,肥水時放苗既可以免放解毒藥物又能夠顯著提高成活率。

3、肥水能夠穩定水質調節

由於藻類在水體物質循環當中扮演着供氧、吸收、絡合的重要角色,所以生長良好的藻類對PH值、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重金屬等有顯著的緩衝、降解作用,能夠有效避免水質調節指標大起大落。

4、肥水可以爲對魚蝦提供隱蔽場所

由於蝦、蟹要經常脫殼才能夠生長,特別需要安全的環境,過於清澈透明的水體是不適宜的。肥水不但能夠增加混濁度,而且透明度的降低又能夠防禦敵害,減弱太陽輻射,減緩溫度的變化,這些對於魚蝦的安全與棲息都是至關重要的。

5、能夠提供天然餌料

由於藻類含有葉綠素,能夠利用太陽的光和熱進行光合作用,爲對魚蝦提供天然餌料,這對於魚蝦的健康生長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肥水的壞處

1、增加晚上耗氧量,容易造成晚上缺氧

由於藻類含有葉綠素,能夠光合作用,具有植物的屬性,而凡是具有光合作用的植物都具有白天產氧晚上耗氧的特點,所以肥水比不肥水的水體晚上更容易缺氧,白天藻類越濃晚上越容易缺氧。如果不認識到這一點,長期保持較濃(肥)的水體,較低的透明度,較高的PH值,晚上就會長期處於缺氧或亞缺氧狀態,魚蝦遲早都會出問題。

2、污染

藻類個體很小,單個藻類眼睛是看不到的,肥水所產生藻類的數量是非常巨大的,一方面生長中的藻類對水質具有顯著的淨化作用,另一方面老化死亡的藻類又是水質最大的污染源。大量死藻不但嚴重污染蝦塘底質和水質,而且細菌分解死藻需要消耗大量氧氣,造成溶解氧急劇下降,容易導致魚蝦發病死亡。

3、肥水容易變化,造成應激

由於藻類生長與天氣、肥料、增氧等因素密切相關,所以藻類每天都會隨着這些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包括向好的方面變化和向壞的方面變化,所謂壞的變化是指水色太濃(肥)或太淡,透明度太低或太高,pH值超過9.5或低於6.0以及藻類大量老化死亡。這些壞的變化雖然表現形式各不相同,但最終都是造成溶解氧降低,造成應激,導致底質、水質惡化,最後可能導致魚蝦發病死亡。

三、掌握趨利避害的方法

1、建立優良的水色及穩定的藻相

藻類有兩個特點:

一是首次肥水的水色一般都是優良水色,不良水色一般都是發生在養魚過程中的中後期,即使最早出現也是在放苗之後,放苗之前是很少出現不良水色的。

二是施肥次數越多,肥水時間越長,培育出來的藻相越穩定,而穩定的藻相一旦建立就不容易改變,包括消毒及中小程度的惡劣天氣也很難改變。所以我們只要按照這兩點來肥水,就能夠獲得好水色和穩定藻相。

2、肥水的方法

肥水第一步:當清塘進水工作完成之後就可以用“硅藻壯”肥水了,瘦塘(肥塘可以不施肥)第一次施肥一定要放足,宜多不宜少,在水色既肥沃但又清爽時,這說明水色已經建立,藻相已經穩定,然後就可以下苗。

肥水第二步:投放魚苗之後,視水色的變化,改爲不定期追肥,即是否需要追肥包括使用什麼肥料使用多少等等,完全是根據透明度根據pH值根據天氣根據底質等因素綜合分析來決定。水瘦了就施追肥,追肥建議使用“安進肥霸”+“安進菌霸”。

3、開啓增氧機

上面說了肥水的水體晚上更容易缺氧,肥水需然可以(白天)增氧但又(夜間)離不開氧氣,所以肥水至少在晚上要開動增氧機爲宜,而且增氧機的使用不能固定不變,因爲溶解氧會隨着天氣及藻類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增氧機的使用也要隨着溶解氧的變化而變化,陰雨天、夜間、氣候驟變等情況下都要開動增氧機,使溶解氧始終保持充足、穩定,只有溶解氧充足,肥水纔有效果,肥水的效果也纔會好,水質纔會穩定。

4、密切注意藻類變化引起溶解氧不足

在水質各要素當中藻類是最活躍的,每天都會發生變化,但並不是凡是藻類發生變化都要採取措施,真正要採取措施的只有三種情況:

一是藻類密度太濃(大),可以選擇用“紅螺壯”等生物製劑來抑制藻類,提高透明度。也可以選擇用“魚蝦菌毒淨”殺滅一部分藻類,使水質變清爽。

二是藻類密度太淡(小),包括死藻(即倒藻)。可以潑灑“藻毒分解素”解毒,或者晚上開啓增氧機或使用“安進巨能氧”增氧,或者補充“肥源”肥水。

三是藻類大量老化死亡(包括死藻即倒藻)。如果老化的藻類數量少說明危害性不大可以暫時不採取措施,但是如果出現泡沫和懸浮物多,飼料臺周邊又髒又臭,說明藻類老化嚴重必須採取措施。可以使用“底改酵素”或“亞硝淨”絡合吸附,或者使用“解毒應激靈”解毒,或者晚上開啓增氧機或撤施“安進巨能氧”。

避免藻類大量老化死亡的辦法就是施追肥,少量多次,因爲每施一次肥都會催生一代新的藻類,施肥次數越多藻類代數就越多,藻相也就越複雜,這樣由於每一代藻類生長時間不一樣老化死亡的時間也就不一樣,集中或大量老化死亡的現象自然就可以避免了。

(死藻即倒藻水體)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種情況不管是哪一種在採取措施的過程中都要循序漸進,不要急於求成,因爲藻類變化到不良水色都要經歷一個過程,不是兩天三天就形成的,魚類在這個變化過程中由於持續受到應激,體質會變弱抗病力就下降,如果採取措施力度太大或變化太快,沒有一個緩衝適應的時間,就會造成新的應激,等於反覆折騰,結果往往是水色調好了但魚也不行了,所以採取措施必須要考慮到魚類的承受能力,必須要有一個緩衝過程,我們調水的目的是爲了避免魚病或挽救病魚,而不是爲了調水而調水。

5、肥水過程不要大起大落

肥水要考慮到其他方面, 避免產生相互矛盾或造成應激。一般來說在溶解氧不足情況下,肥水之前應先增氧或者先用“解毒應激靈”解毒先緩衝,待情況好轉之後才肥水。追肥肥水應選用化肥宜選用“安進肥霸”+“安進菌霸”,對於大量加水、消毒、潑灑“魚蝦菌毒淨”、使用“高活性芽孢桿菌”等有可能產生應激的措施只宜在肥水之後和水質恢復之後爲好。

6、讓氨氮變害爲寶

肥水離不開肥料,其中使用量最大的是氮肥,氮肥包括胺態氮、硝態氮和酰胺態氮,其中酰胺態氮除了少數藻類能夠直接吸收之外,大多是需要轉化爲胺態氮或硝態氮藻類才能吸收。水中胺態氮和硝態氮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着溶解氧的變化而變化,如果溶解氧充足則以硝態氮爲主,如果缺氧則以胺態氮爲主。即使處在胺態氮狀態,如果溶解氧充足,也可以通過硝化細菌作用變爲硝態氮,同樣即使處在硝態氮狀態,如果溶解氧缺乏,也可以通過反硝化細菌作用使到一部分還原爲胺態氮,另一部分變爲遊離態氮,進而變爲氨氣逸出。

有機肥所含的氮也必須要轉爲胺態氮或硝態氮才能被藻類吸收,但由於轉化過程需要細菌分解所以肥效比較緩慢。同時細菌分解有機肥除了需要充足的溶解氧之外還要求水的硬度不能太低。所以對於氨氮偏高的水體,如果施了磷肥仍然肥不起來,說明這種氮肥不是無機物狀態的硝態氮或胺態氮,而是大量積累的有機質或有機肥,可以改施“聚能菌素”發酵液,促進細菌分解轉化,這樣水就會逐漸肥起來了。

由於水中的胺態氮和硝態氮能夠相互轉化,所以水中的氮肥或直接或間接都含有銨,而銨在水中通常是兩種狀態,或銨根離子或非離子態氨(氨氣),這些東西都是有毒的,尤其是氨氣。其中氨氣的毒性具有隨着pH值和水溫升高而增大的特點,所有在夏季投放魚苗時應該儘量安排在早上或上午,因爲下午或傍晚pH值和水溫都比較高,以避免氨毒的危害。

增氧能夠將氨氣氧化爲亞硝酸鹽進而再氧化爲硝酸鹽,所以增氧能夠緩解毒性。雖然氨氮有害,但只要我們在防患與利用之間注意平衡,是可以和諧共處的,只要我們在養魚過程中密切注意藻類變化,保持充足的溶解氧,氨氮危害是可以避免的。

四、肥水的侷限性

水產養殖是一個系統工程,肥水只是這個系統工程其中的一個環節,再好的水色也不能代替其它方面的工作。養魚沒有捷徑,只有老老實實按照常規規程來操作,只有認認真真把魚苗質量、魚塘條件、季節天氣、肥水、消毒、魚病防治、增氧、營養、抗應激等方面都兼顧都做到位,養魚才能成功。

★聲明:本文所提到產品均與平臺無任何利益關係。爲原文作者所推薦,僅供參考。

EN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