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宋建隆元年,遼應歷10年,高麗光宗8年),北宋建立,高麗遣使貢方物,奉其正朔,以爲策應。面對高麗的公開絕交、流放契丹使者、大量招誘渤海遺民、與北宋建立“友好”聯盟以及不斷向北擴張領土等,遼國曾一度十分震怒。但那時由於遼太宗耶律德光正忙於經略中原,後繼者世宗、穆宗和景宗時代,不但內亂不斷,而且還要應付後周和北宋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等地的北伐,無暇東顧,只好對高麗的北擴採取姑息態度,不願用兵高麗,使自己腹背受敵。公元985年(遼統和3年,宋雍熙2年),遼聖宗初立,蕭太后臨朝,主少國疑。宋擬乘勢北伐,恢復幽燕。宋遣監察御使韓國華出使高麗,欲共謀契丹,高麗王王治“遷延未即奉詔,國華諭以威德,王治許發兵西會”(次年,宋遼爆發燕雲之戰)。爲了避免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雖當時高麗與遼之關係不睦,遼仍遣使赴高麗請和。當下高麗雖未敢妄動,遼決意先發制人於當年7月“詔諸道繕甲兵,以備東征高麗”。雖此次征伐因“遼澤沮洳,道阻而罷徵”,但遼爲了解除後顧之憂,決議展開更大的征伐。公元992年(遼統和10年,宋淳化3年)12月,遼東京留守蕭恆德率領大軍東征高麗,聲稱“大朝(遼朝) 既已奄有高勾(句)麗舊地,今爾國侵奪疆界,是以來討”。高麗君臣震動,除於諸邊城軍鎮部署軍力抵禦外,特遣侍中樸良柔爲上軍使,內史侍郎徐熙爲中軍使,門下侍郎崔亮爲下軍使,帥三軍出戰,成宗王治親征督戰。

公元993年(遼統和11年,宋淳化4年),當高麗大軍進抵安北府時,遼軍克蓬山郡,俘高麗先鋒軍使尹庶顏,高麗成宗王治遂遣侍中樸良柔奉表請罪求和。當下遼的主要敵人是宋,對高麗的討伐只是爲了避免高麗與宋合謀,形成兩面作戰的不利局面,在達到威懾的目的後,遼軍遂退。後高麗又遣中軍使徐熙來朝,請賜鴨綠江以東女真故地。遼與高麗約定,高麗“奉遼正朔”,向遼稱臣納貢並與宋斷交,遼則賜高麗女真故地。高麗得到了其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公元1004年(遼統和22年,宋鹹平7年),宋,遼締結檀淵之盟。遼已無後顧之憂,高麗的噩夢開始了。公元1009年(遼統和27年,宋大中祥符2年)遼承天太后崩。公元1010年(遼統和28年,宋大中祥符3年),高麗西京留守康肇弒主誦,立王詢,是爲高麗顯宗,史稱康肇之變。當年8月,急欲擺脫承天太后陰影的遼聖宗以此爲名,弔民伐罪,以樹立個人威望。聖宗親率40萬大軍,以皇弟齊王隆佑留守京師,北府宰相蕭排押爲都統,北面林牙僧奴爲督監,東討高麗。遼今欲畢其功於一役,從根本上解決高麗對遼東部邊境的威脅。高麗對渤海故地野心勃勃,屢通中原圖謀不軌,又築城屯兵邊上。11月,遼軍渡過鴨綠江,高麗則以康肇爲行營都統使,李立與張延爲副統使,率軍30萬迎戰。康肇退保通州,分三營拒遼軍。遼右皮室詳穩耶律敵魯率軍出擊,大敗高麗軍,康肇及李立被擒,不屈被殺。遼軍又克郭州,肅州,飲馬清川江。高麗王詢上表乞降,聖宗聽從耶律瑤質之見--“待其勢屈力窮,納之未晚”。遼軍繼續南下,連陷霍,貴,寧等州。大軍直抵高麗都城開京,又遣乙稟攻西京(平壤)。高麗顯宗王詢棄開城而逃,避難平州。遼軍入開城後,遭到高麗偷襲。由於戰線拉得太長擔心高麗反撲,遼撤退。遼聖宗以皇弟齊王隆佑爲東京留守,並於鴨綠江夾江口築來遠城,以燕京驍猛,置兩指揮,建城戍守,直屬東京都統軍使司轄下,強化對高麗的防禦。

公元1012年(遼開泰元年,宋大中祥符5年)3月,高麗遣蔡忠順使遼,乞稱臣如舊,遼招王詢親朝。王詢遣田拱之奉表稱病不能朝。次年6月遼聖宗遣中丞耶律資忠使高麗,索還鴨綠江以東女真故地。高麗拒之,並扣留資忠。遼遂於公元1014年(遼開泰3年,宋大中祥符7年)命國舅詳穩蕭敵烈,東京留守耶律團石率軍討伐高麗。遼軍架橋於鴨綠江,夾橋築東西城,攻之,未果;又兵圍興化城,不克。聖宗遂命北府宰相劉慎行爲都統,樞密使耶律世良爲副都統,殿前都點檢蕭屈烈爲督監,再率大軍來伐。遼大敗高麗,斬敵將鄭神勇,高積餘,克定遠,興化二城。又於郭州大破高麗軍,斬首萬餘,俘獲無數。大軍直至南海,然此時耶律世良卒,遼軍遂退。公元1017年(遼開泰6年,宋天禧元年)5月,遼命樞密使蕭和卓爲都統,漢人行宮都部署王繼忠爲副統,伐高麗,此役遼軍大敗。遂與次年十月,再命東平郡王蕭排押爲都統,殿前都點檢蕭屈烈爲副,東京留守耶律八哥爲督監率軍十萬伐高麗。高麗以平章事姜邯贊爲上元帥,大將軍姜民瞻副之,率軍二十八萬八千三百迎戰。姜邯贊伏重兵於興化城,欲以逸待勞,一舉殲滅遼軍。但蕭排押出其不意,迂迴包抄,繞過興化城,直趨開京。此舉雖然達成戰役上的突然性,然而由於遼軍先天不足,攻城能力太差,面對高牆堅城的開京無能爲力,乃大掠而還。遼軍與姜邯贊所帥之高麗軍在茶,陀二河遭遇,遼軍諸將皆欲使高麗渡兩河而後擊之,都監耶律八哥獨以爲不可,曰:“敵若渡兩河,必殊死戰,此危道也,不若戰於兩河之間。”蕭排押從之。及戰,高麗以強弩夾射,相持未決,忽風雨自南來,旌旗北指,高麗兵乘勢攻之,遼師大敗。天雲,右皮室二軍溺斃者甚衆,遙輦帳詳穩阿果達,客省使酌古,渤海詳穩高清明,天雲軍詳穩海里戰死。此役遼軍慘敗,可作爲得勝一方的高麗連年征戰已元氣大傷,無力亦無勇氣再戰。公元1019年(遼開泰8年,宋天禧3年)8月戰端再起,遼遣郎君曷不呂等率諸部兵會大軍同討高麗,高麗立即遣使乞供方物,求和。更於次年釋放耶律資忠,並上表請稱蕃納貢,遼遂允其請。雖無法收回鴨綠江以東女真故地,遼於鴨綠江東南岸設保,定二州(今朝鮮平安道西北部),並以定遠軍,懷遠軍,保寧軍戍守,加上來遠城一改鴨綠江天險爲高麗所制之局,以此二城控扼高麗。終遼之世,此二州爲遼之東門。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詔旨以大同江爲界,南屬新羅,北屬大唐,是爲《開元乙亥界約文書》。高麗時代,經過高麗外交和武力的不懈努力,終將邊界推至清川江中上游至鴨綠江下游一線。

遼聖宗以高麗稱臣納貢以及與宋斷絕外交關係爲條件,將“鴨綠江東數百里地”賜給高麗,高麗在其地建“六城”等。後來,因爲高麗沒有遵守自己的承諾,遼朝又出兵收取江東六城,並在遼朝控制的鴨綠江東南岸修築“保州”(今朝鮮平安北道義州) ,作爲進攻和控制高麗的軍事重鎮。戰後,高麗屢次請求譭棄保州並進一步請求“收回”保州,遼朝始終未允。金朝建立以後,高麗仍請求“收回”保州,後經雙方反覆交涉,金朝仍以高麗稱臣爲條件,將“保州”之地賜給高麗。從遼、金與高麗的“保州”交涉中可以看出,遼、金注重“仁義”外交,在土地和名分的問題上,更加重視名分;高麗注重“智者”外交,在土地和名分的問題上,更加重視土地等實際利益,並最終獲得了實惠。“保州”是遼朝(契丹) 準備第三次進攻高麗之時在遼朝控制的鴨綠江下游東南岸修築的一座州城,位於今朝鮮平安北道義州一帶。戰後,高麗曾屢次請求譭棄保州並進而請求“收回”保州。“保州”問題逐步成爲高麗與遼朝乃至以後的金朝交涉的重要問題,直接影響遼金與高麗關係的的發展和變化。唐朝後期,隨着中央政權對地方控制的減弱,地方藩鎮勢力和民族割據勢力乘勢興起,並紛紛自行建立政權。916 年,耶律阿保機正式建立契丹政權。918 年,生活在新羅境內的王建,也乘機起事建立了高麗政權。王建在正式建立高麗政權之前,爲了擴大自己的勢力,有意與契丹交好,曾於遼太祖九年(915) 十月,派遣使者赴契丹,向遼太祖進獻“寶劍”。又在他建立高麗政權的那一年(遼神冊三年,918 年) ,派遣使者向契丹進貢。那時,耶律阿保機也願意與高麗交好,曾於神冊七年(922) 派遣使者赴高麗“遺橐駝、馬及氈”等,與高麗建立了平等的外交往來關係。然而,契丹與高麗的這種外交往來關係並沒有保持多久,很快即爲雙方的領土爭奪所打破。

原來,唐朝君臣一直認爲高句麗之地, “周爲箕子之國,漢家玄菟郡耳! 魏、晉已前,近在提封之內”, 遂於唐總章元年(668) 出兵滅亡了高句麗(此時高句麗已改稱高麗) ,將原來高句麗政權所轄地區全部變成唐朝直接管轄地區。隨後,新羅乘渤海政權建立、唐朝對原高句麗之地控制減弱之機,出兵攻取百濟及原高句麗部分地區,“置尚、良、康、熊、全、武、漢、朔、溟九州”。到了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新羅聖德王三十四年,735 年) ,唐玄宗又“敕賜”新羅“ 江(今大同江) 以南地”, 於是,唐朝與新羅始以江流域爲分界線。渤海政權建立以後,“南邊以泥河(龍興江) 爲界爲(與)新羅接壤。南邊西部的邊界,隨着安東都護府從平壤撤離,唐王朝在大同江流域及其以北勢力的削弱,渤海一度將勢力伸入大同江流域的一部分地區”, 即渤海與新羅的分界基本保持在大同江流域至龍興江流域。遼太祖天贊五年(926) ,契丹出兵滅掉渤海,將原來渤海控制地區納入遼政權直接管轄範圍,這對於正在積極進行領土擴張的高麗來說,大爲不利。因此,高麗對契丹滅亡渤海大爲不滿,兩國關係迅速惡化。據《高麗史》記載,高麗太祖二十五年(942)“契丹遣使來遺橐駝五十匹。王(高麗太祖王建) 以契丹嘗與渤海連和,忽生疑貳,背盟殄滅,此甚無道,不足遠結爲鄰。遂絕交聘,流其使三十人於海島,系橐駝萬夫橋下,皆餓死”, 公開與契丹絕交。同時,高麗大量招誘渤海遺民,且遣使後晉,試圖與後晉聯合共同夾擊契丹,以便順利向北擴張領土。到了遼太宗耶律德光時期爲了削弱耶律倍的勢力,將渤海遺民(東丹國民) 大量內遷,遼朝對原渤海地區特別是對朝鮮半島北部女真地區控制減弱,高麗開始出兵與遼朝控制下的女真人展開對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的爭奪。高麗爲了在領土擴張鬥爭中佔據有利地位,在北宋政權建立之後,頻繁與北宋交往,試圖與北宋建立聯盟,以便共制契丹,實現其北擴的目的。面對高麗的公開絕交、流放契丹使者、大量招誘渤海遺民、與宋建立“友好”聯盟以及不斷向北擴張領土等,契丹曾一度十分震怒,但那時由於遼太宗耶律德光正忙於經略中原,後繼者世宗、穆宗和景宗時代,不但內亂不斷,而且還要應付後周和北宋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等地的北伐,無暇東顧,只好對高麗的北擴採取姑息態度,未能對高麗用兵。統和元年(983) ,遼聖宗即位,在遼穆宗和景宗時期挫敗後周和北宋的北伐、內部趨於穩定的形勢下,開始有意對高麗用兵,以遏止高麗的北進。據《遼史》記載,遼統和元年(983) 十月,“上將徵高麗,親閱東京留守耶律末只所總兵馬”;統和三年(985) 七月, “詔諸道繕甲兵,以備東征高麗”,八月“以遼澤(遼河) 沮洳,罷徵高麗”。其實,遼聖宗以遼河泥濘不通“罷徵高麗”,不過是個藉口,因爲那時宋朝正想利用遼聖宗幼小繼位、其母蕭太后控制朝政之時的所謂“主少國疑”之機,大舉北伐,以收復燕雲十六州等地,遼聖宗完全是爲了避免發動征伐高麗戰爭之後所形成的兩面作戰的不利局面,才下詔“罷徵高麗”。據《高麗史》記載,高麗成宗五年(遼統和四年,986 年) ,契丹遣厥烈來請和, 也說明這一問題。正由於遼聖宗主動派遣使者赴高麗請和,宋朝遣使請求高麗出兵聯合進攻契丹的願望纔沒有最後實現。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