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北方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也是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危機隱患;然而,如果我們站在北方民族的角度看問題,我們會發現,他們之所以不斷的南侵主要的目的就是爲了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也同樣的爲了拯救自己的民族。

北方遊牧民族南侵併不是他們愛好戰爭的理由,爲了生存纔是他們南侵真正的理由。那麼今天就帶大家看看古代北方民族的發展血淚史。

夏商周至春秋戰國,受義渠,戎狄等遊牧民族威脅

夏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北方民族最初都是出於各部落混亂的局面,比如義渠、戎狄等最初由這些北方民族脫穎而出的部落成爲了中原政權最初的威脅,特別是周朝時期,北方的戎狄開始漸漸強盛,甚至一度威脅到周王室。

但是從分封開始,北方異族的威脅就開始不斷地減弱,當然這並不是春秋各國的功勞,而是這個時期北方異族正處於一統的階段,一個全新的政權匈奴正在建立。後來到了戰國時期,匈奴實現了一統,雖然這種一統水分極大,但至少而言匈奴的軍事實力已經開始威脅到戰國的趙、秦、燕等幾個國家。

戰國時期,匈奴強大,目標投向西域地區

匈奴騎兵也開始漸漸聞名於天下;其實匈奴一統後主要目光並沒有放在戰國七雄上,而是把目光放在了西域地區,他們主力部隊大多是在征服西域,或者是在征服西域的道路上,這個時期的匈奴潛意識裏覺得中原國家都是很強悍,不是自己能招惹起的。

爲什麼會有這個顧慮呢?這其實是匈奴對秦作戰和對趙作戰帶來的影響,匈奴對秦用兵時候,秦國正處於國力蒸蒸日上時期,軍備完整、軍事齊全,匈奴騎兵在秦國這裏討不到任何的好處;再加上北方几個國家開始修建長城,而匈奴最不擅長的就是攻城戰,簡簡單單的長城就把匈奴給阻擋在另一端。

匈奴當然也想過越過長城,比如匈奴曾經越過長城攻擊趙國,但是趙軍狠狠地給他們上了一課,讓匈奴明白什麼叫遠程軍種配合騎兵攻擊,爲此匈奴縮回去龜縮了幾十年。匈奴不斷地對西域用兵,但是自始至終都無法一統西域,這也讓匈奴十分的沮喪,所以在戰國時期,匈奴還算是較老實。

秦朝時期,匈奴元氣大傷,陷入低谷

秦國一統後,匈奴認爲秦國擊敗其他國家肯定是元氣大傷,於是喜滋滋的帶兵攻打秦國。原本預想的兵貴在神速,匈奴可以藉助軍力優勢迅速的打到秦國咸陽。然而秦國爲給他們上了一課,大將軍蒙恬帶着秦軍擊潰了匈奴騎兵,並且還被秦國佔領了不少地盤。這還不算完,匈奴爲此還元氣大傷。

秦軍的強悍讓匈奴感覺到極度的痛苦,而這時候的匈奴因爲常年的寒冷,牛羊死傷很多,爲了生存,他們無奈發兵侵略秦國的邊境,但是長城都沒越過去,就被主動出擊的秦軍再度擊潰,匈奴王權開始削弱,反而各部落的酋長權勢開始上升,於是匈奴陷入一段時期的混戰。

我們要清楚一點的是,北方民族看似民族較少,但他們天生就是愛打架的民族(崇尚武力),爲了利益互相攻擊是十分正常的,秦軍的存在讓匈奴十分忌憚,匈奴經歷了幾次人口大削減,主要原因就是食物稀少加常年的混戰。

漢初,匈奴騎兵白登之圍,和親開始

而剩下的匈奴人沉寂下來後開始思考走出這個絕境;於是大一統的匈奴又正式成立,這時候的匈奴不再是戰國和秦國時期的匈奴,這個時期的匈奴大力發展軍事,整個地區大部分的資源都給了軍隊,於是就有著名的匈奴騎兵。

而漢朝擊敗了項羽的楚軍實現了一統,劉邦手裏的天下是繼秦暴力統治、西楚混戰之後的大漢天下,百姓民不聊生、階級勢力分佈明顯,整個漢朝是一片狼藉;但是劉邦還沒坐穩皇位,北方的匈奴開始大批進攻漢朝,劉邦看到匈奴如此囂張就十分的生氣,於是就御駕親征派遣大軍攻打匈奴。

可惜的是,劉邦高估了自己部隊,低估了匈奴軍隊,在白登地區,劉邦被匈奴層層的圍困,無奈之下,陳平買通單于的愛妃這才讓劉邦逃脫;之後的漢朝幾十年都不敢招惹匈奴,更是連年的上供和通婚,這才平息了匈奴南侵的意願。這個時期的匈奴在漢朝的供養下過的還是很滋潤的,小日子不愁喫不愁穿,並且這段時期匈奴寒冷氣候比以往少了很多,牛羊也是很富足。

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給匈奴致命一擊

不過到了漢武帝時期,大漢開始轉型,大漢從一個崇文的國家,立馬轉變成爲一個尚武的國家,並且對待匈奴那是態度囂張;這下子激怒了匈奴單于,匈奴大單于帶兵十幾萬準備給漢朝個教訓,於是漢將衛青狠狠的給了匈奴一個教訓,後來他的外甥霍去病更是把匈奴打的分裂,整個匈奴一片混亂,甚至霍去病把河西走廊都給打下來了。

匈奴開始陷入寒冬期,百姓過得極爲困苦,單于們也是自身難保,再加上匈奴是真的被漢朝打怕了,爲什麼這麼說?霍去病不到幾萬的騎兵就攪翻了匈奴幾十萬的騎兵,更是把匈奴大部分的上層貴族給抓走了,這種奇恥大辱匈奴還只能嚥下去了。

很顯然,匈奴軍隊現在根本不是漢朝軍隊的對手,所以漢武帝時期,只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匈奴徹底萎靡下去;經過這些戰役也帶給了後世王朝一個道理,北方民族就是外強中乾,如果你慫,那他們就很強。如果你很強,那他們就很慫。

三國時期,鮮卑族一直被壓制

漢朝發展到東漢時期一直都是北方民族被牢牢的壓制着,後來三國時代,匈奴變成了鮮卑,很多人講鮮卑和匈奴民族是不一樣的,其實沒有什麼不一樣,匈奴和鮮卑都屬於北方民族支脈,他們的祖先是一樣的,只不過是叫法上有差別,鮮卑各部聯合稱爲一個大整體,他們想效仿匈奴。

但很可惜,在三國時期,曹操的軍隊無情地拍打他們臉,鮮卑一直不敢在大魏面前造次,然而十分遺憾的是,鮮卑的影響力根本無法和匈奴相比,所以鮮卑一直被壓制,如果沒有後來的晉朝諸王混戰導致中原軍事大損,那麼北方民族根本沒機會入主中原。當然了歷史是無法改變的,五胡亂華時代還是來臨,不過胡人們進入中原後,被中原地區的繁華和腐敗吸引,於是一個個短命王朝建立。

隋唐打突厥

後來,北方的最強大的民族柔然族,雖然也很厲害,不過依舊是不復匈奴雄風,這個時期,其實中原帝國和北方民族實力都不咋地;後來鮮卑、柔然就被突厥給滅了,而中原王朝也實現了一統,那就是大隋朝。

可能很多人對隋朝的印象太少,但要告訴大家的是,隋朝前期絕對是亞洲最強悍的國家,突厥多次進犯,隋文帝部隊輕鬆的就擊敗了突厥;後來,隋煬帝還有餘力發動幾百萬大軍征討高句麗,如此可見,隋朝的軍事實力是很強大的。

隋朝被推翻,大唐建立,大唐可不是好惹的主;突厥就被大唐收拾的服服帖帖,以至於整個大唐王朝,北方異族都不敢招惹;唐王朝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大唐的軍事實力征服整個世界都是沒問題的。

契丹族、蒙古族、女真族先後繁盛

不過大唐後期過度黑暗腐敗,導致了政權衰敗,最終北宋建立,但北宋時期恰好是北方異族強悍的時期,首先是北方的契丹人,契丹人是柔然的南部分支,不過契丹人善於學習漢族文化,契丹建國後,其政權是十分牢固的,就連北宋都壓根打不垮。

然而,契丹人想不到的是自己一直壓制的蒙古、女真卻在夾縫裏越來越強大,最終自己被女真給滅掉,而蒙古也跑去征服亞洲和歐洲,而這時候的中原王朝更別說,弱的夠嗆,最終蒙古人一統天下。

其實發展到現在,我們已經能夠發現問題了,北方異族爲什麼不斷的強大,這是因爲他們不斷的新老更替,並且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誰強大誰就是老大,惡劣的環境並不影響他們軍備的強大,他們的軍隊就是爲了給他們掠奪物資的。所以北方異族越打越強。到了後來,東北的女真再一次強大建立了清王朝,而到了清朝時期,北方民族正式的加入中原這個大家庭,紛爭千年的政權問題到了清朝才徹底完結。

結尾

我們做一個假設,如果北方異族的生存環境類似於我國中原地帶,那麼他們還會強大嗎?答案是不會,北方異族其實勝少敗多,但是他們輸了就逃,反正是部落制度,哪裏都能安家,可是按照中原那種農耕生活,那他們就沒辦法逃,也就沒辦法變得騎兵強悍。

所以說,生存環境和空間是決定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走向強盛還是衰敗的必然趨勢,如果北方民族不強大起來,那麼他們就會走向滅亡。縱觀我國曆史,就是一部少數民族與中原民族相愛相殺,相融合的歷史,最終在強大的中原文化潛移默化下,成爲一個統一而團結的大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