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然這件事有一大缺陷,就是李建成這時候不殺李世民也不一定就是因爲不忍心,也有可能是因爲沒有計劃好就倉促下手,父親李淵震怒之下,很可能會廢掉他和元吉,更立他子(反正李淵做了皇帝之後兒子越生越多,其中也不乏出色的)。李建成在李淵建立唐朝後即被立爲太子,順便又封李世民爲秦王,李元吉爲齊王。

   兄弟殘殺,血流成河,這是發生在公元626年7月2日清晨的一幕慘劇,這就是歷史上    “玄武門之變”。而李世民卻篡改歷史,爲自己爭辯。以李建成在校場爲自己挑了匹烈馬企圖摔死自己和在“玄武門之變”前兩天,李建成在宴上下毒爲由,發動“玄武門之變”。    其實深究歷史,不難發現這是李世民爲自己的叛變找藉口。雖然李建成不如李世民聰明,但是他也是一個有才幹的人。他好聽能謀,在幾次戰役中,都採納弟弟李世民的建議。不僅如此,在平定劉黑闥起義中,聽從部下所言,剿撫並行,樹立極高威望。除此之外,李建成做人仁厚,這使他擁有許多願意同他出生入死的部下。不過,“仁厚”也給他的人生留下一大缺陷,在魏徵和李元吉都勸阻李建成要殺了李世民以絕後患時,李建成沒有答應。不過這也有可能因爲時機不成熟。話雖如此,但李建成的仁心也是有限,在李淵起義時,李建成帶着元吉逃命,扔下了年僅十四的智雲,導致智雲被殺。    不過,李建成的仁厚也給他換來了一個精忠不屈的好弟弟。李元吉從小不得寵愛,是李建成照顧他,這讓元吉長大後極力爲哥哥爭位,在建成被殺後,沒有趁機逃走,而是返回報仇,這也導致東宮和齊王府兩千兵馬損失慘重。    李世民在史書上還表明父親是極力推薦他的,只是被世俗所擾。其實不然,李淵在突厥南下時,派遣李世民心腹前去抗戰,旨在折斷李世民翅膀。雖然後來李世民凱旋,但是李淵沒有再讓他建功立業,目的是爲了表明李建成纔是太子,大唐的繼承人。再後來,李世民叛變成功,李淵慷慨交出政權,這也屬無奈之舉。若一味反抗,只怕落下人頭落地的後果。    兩個月後,李淵受迫傳位給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才落下帷幕。    縱觀當年羣雄,根本無法與唐氏子弟相提並論,故縱使沒有李世民,大唐統一也不過早晚問題,並沒有李世民纂改的史書一樣非他不可。一、李建成其人    李建成如今一出現在影視作品裏就是一酒色之徒,真是可憐!其實歷史上的李世民比他可好色多了,而且還從不注意影響,於是“納諫”之外留下“唐宗好色”的“美譽”。李建成也是一個很有才幹的人,這已是史學界公認的了。但是他比不上李世民,我也這麼認爲,李淵他都比不上的。不過治國理政的才能倒很難說,因爲貞觀之治的制度基礎就是武德年間打下的,只是當時李建成在老爹身邊究竟做出了些什麼貢獻也不得而知。而在軍事謀略和政治謀略上,李建成恐怕就遠不如李世民了。這一來嘛,是因爲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實在太強了,整個歷史上都沒幾個能跟他比肩的,所以很難想象與之同時代的除了李靖竟還有一個李建成堪與其相比。二來李建成本身在軍事上也沒有多大建樹,一方面是因爲李世民每逢戰事就主動請纓,李建成就懶得跟他爭了;另一方面則他提出過一個餿主意:遷都避突厥。李淵當時頭腦發熱竟也一時同意了。要真這麼做,關中不知道會有多少突厥兵來搜掠,幸虧李世民又積極勸諫了回去。而政治上的謀略不怎麼樣,則是因爲李建成跟李世民鬥,主意幾乎都是李元吉出的。而且李世民去收買李建成的部下,都是那種官職較低卻又掌握關鍵性權力的人,所以“一槍一個準”,比如在玄武門看門的常何;而李建成卻去收買李世民的心腹愛將,結果當然一個沒撈着——簡直太小看他弟弟得人的才能了。    但是,李建成有一點很好,跟與他的出身相差十萬八千里的無賴皇帝劉邦有點像,就是“好謀能聽”。有三件事可以證明,第一件事,是李淵在隋大業十三年起兵望關中進發的途中,遇上大雨,糧草難繼,前方鎮守霍邑的宋老生是一員猛將,後方又傳來劉武周將要聯合突厥襲佔太原根據地的消息。這時李淵想要退兵回太原再作打算,很多將領都表示贊同,關鍵時刻,李世民挺身而出,慷慨陳辭,仍是說不動李淵,卻把李建成說服了,表示贊同。只是接下來李建成的表現就遠不如李世民,李世民性格主動積極,當晚便跑到李淵帳外去哭訴,終於使李淵回心轉意。當然這件事有不少人認爲李世民是吹牛的,不過我倒覺得,這件事也很符合李世民的性格,我很喜歡這個故事,就寧可相信了!    而第二件事,則是李淵初得關中,由於洛陽有內應,就派李建成和李世民去攻打洛陽,很快便陷入了僵局。李世民再次分析形勢,認爲“關中未定,雖得東都亦不能固守”,不如回去算了。當時的關中割據勢力還有西秦霸王薛舉父子,而洛陽的守將王世充又是羣雄中軍事能力最出色的,洛陽附近則還有李密的幾十萬瓦崗軍在等着坐收漁利,所以這個建議無疑是非常正確的。李建成作爲主帥,聽了點點頭,認爲弟弟說得有道理,立馬撤軍了,路上又聽李世民的設下埋伏,讓前來追擊的王世充偷雞不成蝕把米。    第三件事,是李建成去平定劉黑闥的二次起義時,聽從了竇建德的降臣魏徵等人的建議,採取剿撫並行的戰略方針,終於徹底平定了河北,並由此在河北獲得了極高的威望。這一手,比先前純粹的殘酷鎮壓要強多了!    除此之外,李建成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很能得人心。當李淵帶着李世民在太原爲起兵作準備時,李建成就帶着李元吉和李智雲在河東結交豪傑,爲起兵拉人脈。後來的玄武門之變中,李建成有不少部將在見到李建成的人頭後仍肯爲之“死難”,而河北更是立刻大亂。這些情況都說明了李建成有“人傑之表”,能得“士民之心”。這當中,很可能還因爲他的性格“仁厚”(擁有這種性格的人,通常不會傲慢辱人,反而多數能夠折節下士),這又可以從兩件事中看出。    第一件事,就是有回李世民去齊王府,李元吉執意要趁機除掉李世民,卻遭到李建成的極力勸阻,氣得李元吉大叫:“我這麼做是爲了誰呀?還不都是爲了你!”    當然這件事有一大缺陷,就是李建成這時候不殺李世民也不一定就是因爲不忍心,也有可能是因爲沒有計劃好就倉促下手,父親李淵震怒之下,很可能會廢掉他和元吉,更立他子(反正李淵做了皇帝之後兒子越生越多,其中也不乏出色的)。後來李世民在玄武門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並擊退其部將之後,就立即按計劃帶兵進入皇宮,脅迫李淵交出實際政權,這才保得大位不失。    而第二件事是一個旁證,就是玄武門之變過後,李世民抓住李建成的部下魏徵,厚顏無恥地罵道:“你丫的爲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感情?”魏徵冷冷答道:“倘若太子爺當初肯聽我的,你還能有今天?!”李世民聽了一愣,心想:這傢伙說得也有道理啊!看他也是一人才,河北還得靠他去安撫,留下自己用得了!這件事可以從側面證明,李建成爲人比較厚道的傳言應是真的,魏徵顯然給他出了不少狠主意,雖然不一定就是致李世民於死地的,但肯定也不會讓李世民好過到哪兒去!但是李建成並未採納。而這也說明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李建成其實從未想過要對李世民下殺手!    不過李建成的仁厚程度當然也很有限的。李淵在太原起兵,他爲了逃難,只帶上十六歲的元吉,扔下了十四歲的智雲,結果智雲被殺了。這當中具體發生過些什麼事,會不會是因爲當時時間確實太緊迫來不及回邸招呼智雲了之類,我們今天當然是不知道了。但是給人的感覺,還是很有可能是因爲智雲跟他不是一個媽生的。    而綜上所述,我們便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李建成雖然謀略平庸,但是性格仁厚,好謀能聽,能禮賢下士。這些優點,已足以讓他成爲一位出色的皇帝了!二、李元吉其人    李建成不是庸才早已被承認了,可是李元吉,很多人還是認爲他是個不成器的。其實我認爲,李元吉雖然比不上李世民和李建成,但起碼也是一個將才,因爲他勇武過人,曾經上演“三英戰元吉”。他相貌不好,曾被敵將戲謔爲“胡兒”;性格也不好,頑劣暴躁。李淵在關中經營事業,他卻在山西胡鬧,搞得太原根據地都丟了,狼狽逃到長安。李淵雖然極力維護下他,但相信私底下肯定也沒少捱罵,所以後來懂事多了。當二哥李世民在虎牢關激戰竇建德時,他便老老實實地和屈突通“坐克”王世充。而暴躁,則可見於他挑戰尉遲敬德那次,輸了就惱得動真格的,人家讓了又讓他卻還是不依不饒,結果還是輸了!    但李元吉的性格不好,應該說也不全是他的錯。他生下來就因爲相貌問題爹不疼娘不愛(人家說“兒不嫌母醜”,這裏母卻嫌兒醜)。這小孩子若是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往往就會故意淘氣以求引起父母注意,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頑劣的性格;加上又是一貴公子,在父母那兒憋的火難免就要往下人身上發泄,長期下來,暴躁的性格也就養成了。    他在這方面跟李世民正好相反,李世民從小就是家裏的寵兒,尤其他娘喜歡得不得了,寫字都親自一筆一劃地教(難怪長大後書法那麼好),小元吉看見了不妒忌纔怪。所以很可能這哥倆兒打小感情就不咋樣。而李建成作爲大哥,年長元吉十四歲,性格又較仁厚。父母帶着世民在外做官,他負責打理家裏,肯定平時就比較照顧這個最可憐的四弟(平陽公主等女的不排行),所以元吉長大後極力幫大哥爭位就不奇怪了。    玄武門之變中,李建成先被射死,李世民去追元吉,結果被樹枝掛下馬來,元吉沒有趁機逃跑,而是跑去殺李世民,誰知尉遲恭迅速追上,殺死了元吉。元吉爲什麼不逃?顯然是想和李世民拼了,替李建成報仇!雖然這實在是意氣用事了,若他能逃出去,東宮和齊王府的兩千兵馬就不會散掉大半!天下就是他李元吉的了!而有的人想法複雜,認爲李元吉幫助李建成是爲了先搞定李世民再來對付李建成,聽了只覺頭暈。三、李淵的態度    李淵作爲父親,對於長子跟次子爭位是個什麼態度呢?李世民寫的史書上當然都是說父親一直想立自己只是自己高風亮節纔沒答應。但史實顯然不是這樣。武德七年楊文幹叛亂那次,李淵盛怒之下許諾李世民只要平定叛亂就立他做太子我還相信,其他的就不可信了。    楊文幹叛亂的那次,李建成可說是倒黴到了極點,派人送盔甲給楊文幹,大概也就是想和老朋友增進些關係。誰知送盔甲的那兩小子被李世民的人嚇唬加攛掇,去李淵那兒告他圖謀不軌!李淵驚怒之下,召李建成去見他。李建成倒磊磊落落地去了。    李淵見了,先舒了口氣,派人去楊文幹那兒再調查調查。不料楊文幹突然就真的叛亂了!當時李世民與李建成的鬥爭已逐漸顯山露水,李淵也清楚,但一時氣昏了頭,竟相信了李世民等人在一旁的煽惑。李建成百口莫辯,氣得要自殺,李淵把他關去蹲班房,然後又對李世民說:你去平叛,成功了就讓你做太子!李世民歡天喜地地去點兵,剛到寧州,楊文幹已被部下殺死的消息就傳到京城了。    原來楊文幹要造反,他的部下並不想跟着瞎鬧,於是找個機會把他一刀殺了,叛亂自己就平息了。而這時候李淵也冷靜下來了,心想:對呀!這建成爲什麼要叛亂啊?沒有理由啊!我要是偏向了世民他叛亂還說得過去,但我並沒有啊!    這幾年我連戰功都不讓世民去立了,他犯得着冒天下之大不韙嗎?!越想越不對,再一查,便知李世民在當中的手腳。於是李建成被釋放,恢復太子之位,總算有驚無險。不過,他將李世民的人杜淹和李建成的人王硅(打不出來,不得已打個別字)等流放,各打五十大板,也算對得起李世民了。    而 除此之外,我認爲李淵從未動過立李世民爲儲的念頭。而史書上所記,除此之外還有兩次。一次是起兵之初,李淵許諾大事成了就立李世民,但這時候的李淵根本就沒有多看好李世民,畢竟還是未弱冠的少年,攻西河之戰和後來初定關中時出征洛陽,都是李建成爲主帥,李世民做副手,可見這時候的李淵更看重二十七歲的李建成,根本不可能許這樣的願。    而公元618年建立唐朝後,要封爵了,史書上又稱李淵這時候要立李世民而李世民再次謙辭,這也是不可能的。李建成當時已是唐王世子,這時候做皇太子是順理成章的事,而且李世民在進軍關中的過程中,功勞並不比李建成大,怎麼可能隨隨便便就廢長立幼呢?而且,李淵的最終選擇,也是李建成,如果不是玄武門之變,九年後李建成必定順理成章地登基。關於這個有一件事可以證明,就是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    武德九年六月,玄武門之變前些天,突厥南下的消息傳來,李元吉趁機進言李淵,願領兵北拒突厥,但希望調用秦王府的秦叔寶等人,全是李世民的心腹。此舉若是成功,無異於折斷李世民的翅膀,李淵一代梟雄,豈會不知?而他居然同意了!    早在武德七年,李世民就率領李元吉等人,在五隴阪阻擊突厥。初時突厥勢大,李世民於是以一百騎親臨突厥陣前,指責其負約南侵,又挑撥頡利和突利之間的矛盾;隨後趁連天陰雨,算準突厥弓膠俱解,發揮不了作用,於是夜襲突厥大營,漂亮地攆走了突厥大軍。此戰中,李世民伐謀、伐交、伐兵,充分顯示了其超人般的膽識與智謀。(在他的百戰百勝中,這一仗在下是最佩服的,自嘆弗如,至少現在弗如)而武德九年這次,李淵爲何不用李世民呢?而李世民又有沒有主動請戰呢?我認爲李世民這次沒有請戰,因爲自從平定劉黑闥的第一次起義後,李世民除了五隴阪之戰外,無論是統一江南,還是二平劉黑闥,都再沒有立功了。以李世民的作風,相信在這些大戰中,他也有主動請戰,但是李淵已經不派他去了,爲什麼?就是不想讓他功勞太高,威脅太子的地位,以致造成內亂。所以李世民大概也早已失望了,便也沒有請戰。而這一次,李淵更是要翦除他的羽翼了!    這再清楚不過地表明瞭李淵的態度,他要的接班人不是次子李世民,而是長子李建成!    可是這樣一來,李世民也感到絕望了,秦王府人心惶惶,最後在李世民的帶領下破釜沉舟,冒險一搏,居然反敗爲勝了!    有人認爲,李淵在處理儲位之爭時遠不如曹操。曹操在立曹丕爲魏王太子後,立即就果斷地抑制曹植的勢力,殺了楊修等人,翦除了曹植的羽翼,以避免將來出現內亂。而李淵則沒有采取這類措施,結果導致兒子們自相殘殺的悲劇發生。但是,我們要注意到,李淵跟曹操的情況大不一樣。李建成在李淵建立唐朝後即被立爲太子,順便又封李世民爲秦王,李元吉爲齊王。李世民這時應當還沒有爭位的野心,也就談不上抑制,更何況當時還要靠他出力去打天下呢!只是後來他的功勞越來越大,威望越來越高,手下的文臣武將越來越多(搞不好真如李淵所說是被那些讀書人教唆壞了的),野心就上去了。洛陽、虎牢一戰,奠定了大唐統一天下的基礎,然而李世民也從此“恃有大勳,不服屈居人下”了。(正史上還說李世民當時和房玄齡去找個道士算命,道士說他有皇帝命,自己就把當時的野心寫出來了。)而到李淵也發現李世民的野心之後,他也確實不忍心一下子把這個功高蓋世的兒子的翅膀折斷,讓他鬱郁不得志一輩子。只是在武德後期,幾乎不再讓他立功罷了。但到後來李淵下定決心採取措施之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這個兒子立馬就造反了,而且成功了!坦白地說,就算李淵狠下心早幾年下手,以李世民的性格,恐怕也會造反的。沒辦法,掌握一定實權和極爲主動的性格,李世民都跟曹子建不一樣啊!

  兄弟殘殺,血流成河,這是發生在公元626年7月2日清晨的一幕慘劇,這就是歷史上

  “玄武門之變”。而李世民卻篡改歷史,爲自己爭辯。以李建成在校場爲自己挑了匹烈馬企圖摔死自己和在“玄武門之變”前兩天,李建成在宴上下毒爲由,發動“玄武門之變”。

 

  其實深究歷史,不難發現這是李世民爲自己的叛變找藉口。雖然李建成不如李世民聰明,但是他也是一個有才幹的人。他好聽能謀,在幾次戰役中,都採納弟弟李世民的建議。不僅如此,在平定劉黑闥起義中,聽從部下所言,剿撫並行,樹立極高威望。除此之外,李建成做人仁厚,這使他擁有許多願意同他出生入死的部下。不過,“仁厚”也給他的人生留下一大缺陷,在魏徵和李元吉都勸阻李建成要殺了李世民以絕後患時,李建成沒有答應。不過這也有可能因爲時機不成熟。話雖如此,但李建成的仁心也是有限,在李淵起義時,李建成帶着元吉逃命,扔下了年僅十四的智雲,導致智雲被殺。

 

  不過,李建成的仁厚也給他換來了一個精忠不屈的好弟弟。李元吉從小不得寵愛,是李建成照顧他,這讓元吉長大後極力爲哥哥爭位,在建成被殺後,沒有趁機逃走,而是返回報仇,這也導致東宮和齊王府兩千兵馬損失慘重。

 

  李世民在史書上還表明父親是極力推薦他的,只是被世俗所擾。其實不然,李淵在突厥南下時,派遣李世民心腹前去抗戰,旨在折斷李世民翅膀。雖然後來李世民凱旋,但是李淵沒有再讓他建功立業,目的是爲了表明李建成纔是太子,大唐的繼承人。再後來,李世民叛變成功,李淵慷慨交出政權,這也屬無奈之舉。若一味反抗,只怕落下人頭落地的後果。

 

  兩個月後,李淵受迫傳位給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才落下帷幕。

 

  縱觀當年羣雄,根本無法與唐氏子弟相提並論,故縱使沒有李世民,大唐統一也不過早晚問題,並沒有李世民纂改的史書一樣非他不可。一、李建成其人

 

  李建成如今一出現在影視作品裏就是一酒色之徒,真是可憐!其實歷史上的李世民比他可好色多了,而且還從不注意影響,於是“納諫”之外留下“唐宗好色”的“美譽”。李建成也是一個很有才幹的人,這已是史學界公認的了。但是他比不上李世民,我也這麼認爲,李淵他都比不上的。不過治國理政的才能倒很難說,因爲貞觀之治的制度基礎就是武德年間打下的,只是當時李建成在老爹身邊究竟做出了些什麼貢獻也不得而知。而在軍事謀略和政治謀略上,李建成恐怕就遠不如李世民了。這一來嘛,是因爲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實在太強了,整個歷史上都沒幾個能跟他比肩的,所以很難想象與之同時代的除了李靖竟還有一個李建成堪與其相比。二來李建成本身在軍事上也沒有多大建樹,一方面是因爲李世民每逢戰事就主動請纓,李建成就懶得跟他爭了;另一方面則他提出過一個餿主意:遷都避突厥。李淵當時頭腦發熱竟也一時同意了。要真這麼做,關中不知道會有多少突厥兵來搜掠,幸虧李世民又積極勸諫了回去。而政治上的謀略不怎麼樣,則是因爲李建成跟李世民鬥,主意幾乎都是李元吉出的。而且李世民去收買李建成的部下,都是那種官職較低卻又掌握關鍵性權力的人,所以“一槍一個準”,比如在玄武門看門的常何;而李建成卻去收買李世民的心腹愛將,結果當然一個沒撈着——簡直太小看他弟弟得人的才能了。

 

  但是,李建成有一點很好,跟與他的出身相差十萬八千里的無賴皇帝劉邦有點像,就是“好謀能聽”。有三件事可以證明,第一件事,是李淵在隋大業十三年起兵望關中進發的途中,遇上大雨,糧草難繼,前方鎮守霍邑的宋老生是一員猛將,後方又傳來劉武周將要聯合突厥襲佔太原根據地的消息。這時李淵想要退兵回太原再作打算,很多將領都表示贊同,關鍵時刻,李世民挺身而出,慷慨陳辭,仍是說不動李淵,卻把李建成說服了,表示贊同。只是接下來李建成的表現就遠不如李世民,李世民性格主動積極,當晚便跑到李淵帳外去哭訴,終於使李淵回心轉意。當然這件事有不少人認爲李世民是吹牛的,不過我倒覺得,這件事也很符合李世民的性格,我很喜歡這個故事,就寧可相信了!

 

  而第二件事,則是李淵初得關中,由於洛陽有內應,就派李建成和李世民去攻打洛陽,很快便陷入了僵局。李世民再次分析形勢,認爲“關中未定,雖得東都亦不能固守”,不如回去算了。當時的關中割據勢力還有西秦霸王薛舉父子,而洛陽的守將王世充又是羣雄中軍事能力最出色的,洛陽附近則還有李密的幾十萬瓦崗軍在等着坐收漁利,所以這個建議無疑是非常正確的。李建成作爲主帥,聽了點點頭,認爲弟弟說得有道理,立馬撤軍了,路上又聽李世民的設下埋伏,讓前來追擊的王世充偷雞不成蝕把米。

 

  第三件事,是李建成去平定劉黑闥的二次起義時,聽從了竇建德的降臣魏徵等人的建議,採取剿撫並行的戰略方針,終於徹底平定了河北,並由此在河北獲得了極高的威望。這一手,比先前純粹的殘酷鎮壓要強多了!

 

  除此之外,李建成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很能得人心。當李淵帶着李世民在太原爲起兵作準備時,李建成就帶着李元吉和李智雲在河東結交豪傑,爲起兵拉人脈。後來的玄武門之變中,李建成有不少部將在見到李建成的人頭後仍肯爲之“死難”,而河北更是立刻大亂。這些情況都說明了李建成有“人傑之表”,能得“士民之心”。這當中,很可能還因爲他的性格“仁厚”(擁有這種性格的人,通常不會傲慢辱人,反而多數能夠折節下士),這又可以從兩件事中看出。

 

  第一件事,就是有回李世民去齊王府,李元吉執意要趁機除掉李世民,卻遭到李建成的極力勸阻,氣得李元吉大叫:“我這麼做是爲了誰呀?還不都是爲了你!”

 

  當然這件事有一大缺陷,就是李建成這時候不殺李世民也不一定就是因爲不忍心,也有可能是因爲沒有計劃好就倉促下手,父親李淵震怒之下,很可能會廢掉他和元吉,更立他子(反正李淵做了皇帝之後兒子越生越多,其中也不乏出色的)。後來李世民在玄武門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並擊退其部將之後,就立即按計劃帶兵進入皇宮,脅迫李淵交出實際政權,這才保得大位不失。

 

  而第二件事是一個旁證,就是玄武門之變過後,李世民抓住李建成的部下魏徵,厚顏無恥地罵道:“你丫的爲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感情?”魏徵冷冷答道:“倘若太子爺當初肯聽我的,你還能有今天?!”李世民聽了一愣,心想:這傢伙說得也有道理啊!看他也是一人才,河北還得靠他去安撫,留下自己用得了!這件事可以從側面證明,李建成爲人比較厚道的傳言應是真的,魏徵顯然給他出了不少狠主意,雖然不一定就是致李世民於死地的,但肯定也不會讓李世民好過到哪兒去!但是李建成並未採納。而這也說明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李建成其實從未想過要對李世民下殺手!

 

  不過李建成的仁厚程度當然也很有限的。李淵在太原起兵,他爲了逃難,只帶上十六歲的元吉,扔下了十四歲的智雲,結果智雲被殺了。這當中具體發生過些什麼事,會不會是因爲當時時間確實太緊迫來不及回邸招呼智雲了之類,我們今天當然是不知道了。但是給人的感覺,還是很有可能是因爲智雲跟他不是一個媽生的。

 

  而綜上所述,我們便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李建成雖然謀略平庸,但是性格仁厚,好謀能聽,能禮賢下士。這些優點,已足以讓他成爲一位出色的皇帝了!二、李元吉其人

 

  李建成不是庸才早已被承認了,可是李元吉,很多人還是認爲他是個不成器的。其實我認爲,李元吉雖然比不上李世民和李建成,但起碼也是一個將才,因爲他勇武過人,曾經上演“三英戰元吉”。他相貌不好,曾被敵將戲謔爲“胡兒”;性格也不好,頑劣暴躁。李淵在關中經營事業,他卻在山西胡鬧,搞得太原根據地都丟了,狼狽逃到長安。李淵雖然極力維護下他,但相信私底下肯定也沒少捱罵,所以後來懂事多了。當二哥李世民在虎牢關激戰竇建德時,他便老老實實地和屈突通“坐克”王世充。而暴躁,則可見於他挑戰尉遲敬德那次,輸了就惱得動真格的,人家讓了又讓他卻還是不依不饒,結果還是輸了!

 

  但李元吉的性格不好,應該說也不全是他的錯。他生下來就因爲相貌問題爹不疼娘不愛(人家說“兒不嫌母醜”,這裏母卻嫌兒醜)。這小孩子若是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往往就會故意淘氣以求引起父母注意,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頑劣的性格;加上又是一貴公子,在父母那兒憋的火難免就要往下人身上發泄,長期下來,暴躁的性格也就養成了。

 

  他在這方面跟李世民正好相反,李世民從小就是家裏的寵兒,尤其他娘喜歡得不得了,寫字都親自一筆一劃地教(難怪長大後書法那麼好),小元吉看見了不妒忌纔怪。所以很可能這哥倆兒打小感情就不咋樣。而李建成作爲大哥,年長元吉十四歲,性格又較仁厚。父母帶着世民在外做官,他負責打理家裏,肯定平時就比較照顧這個最可憐的四弟(平陽公主等女的不排行),所以元吉長大後極力幫大哥爭位就不奇怪了。

 

  玄武門之變中,李建成先被射死,李世民去追元吉,結果被樹枝掛下馬來,元吉沒有趁機逃跑,而是跑去殺李世民,誰知尉遲恭迅速追上,殺死了元吉。元吉爲什麼不逃?顯然是想和李世民拼了,替李建成報仇!雖然這實在是意氣用事了,若他能逃出去,東宮和齊王府的兩千兵馬就不會散掉大半!天下就是他李元吉的了!而有的人想法複雜,認爲李元吉幫助李建成是爲了先搞定李世民再來對付李建成,聽了只覺頭暈。三、李淵的態度

 

  李淵作爲父親,對於長子跟次子爭位是個什麼態度呢?李世民寫的史書上當然都是說父親一直想立自己只是自己高風亮節纔沒答應。但史實顯然不是這樣。武德七年楊文幹叛亂那次,李淵盛怒之下許諾李世民只要平定叛亂就立他做太子我還相信,其他的就不可信了。

 

  楊文幹叛亂的那次,李建成可說是倒黴到了極點,派人送盔甲給楊文幹,大概也就是想和老朋友增進些關係。誰知送盔甲的那兩小子被李世民的人嚇唬加攛掇,去李淵那兒告他圖謀不軌!李淵驚怒之下,召李建成去見他。李建成倒磊磊落落地去了。

 

  李淵見了,先舒了口氣,派人去楊文幹那兒再調查調查。不料楊文幹突然就真的叛亂了!當時李世民與李建成的鬥爭已逐漸顯山露水,李淵也清楚,但一時氣昏了頭,竟相信了李世民等人在一旁的煽惑。李建成百口莫辯,氣得要自殺,李淵把他關去蹲班房,然後又對李世民說:你去平叛,成功了就讓你做太子!李世民歡天喜地地去點兵,剛到寧州,楊文幹已被部下殺死的消息就傳到京城了。

 

  原來楊文幹要造反,他的部下並不想跟着瞎鬧,於是找個機會把他一刀殺了,叛亂自己就平息了。而這時候李淵也冷靜下來了,心想:對呀!這建成爲什麼要叛亂啊?沒有理由啊!我要是偏向了世民他叛亂還說得過去,但我並沒有啊!

 

  這幾年我連戰功都不讓世民去立了,他犯得着冒天下之大不韙嗎?!越想越不對,再一查,便知李世民在當中的手腳。於是李建成被釋放,恢復太子之位,總算有驚無險。不過,他將李世民的人杜淹和李建成的人王硅(打不出來,不得已打個別字)等流放,各打五十大板,也算對得起李世民了。

 

  而 除此之外,我認爲李淵從未動過立李世民爲儲的念頭。而史書上所記,除此之外還有兩次。一次是起兵之初,李淵許諾大事成了就立李世民,但這時候的李淵根本就沒有多看好李世民,畢竟還是未弱冠的少年,攻西河之戰和後來初定關中時出征洛陽,都是李建成爲主帥,李世民做副手,可見這時候的李淵更看重二十七歲的李建成,根本不可能許這樣的願。

 

  而公元618年建立唐朝後,要封爵了,史書上又稱李淵這時候要立李世民而李世民再次謙辭,這也是不可能的。李建成當時已是唐王世子,這時候做皇太子是順理成章的事,而且李世民在進軍關中的過程中,功勞並不比李建成大,怎麼可能隨隨便便就廢長立幼呢?而且,李淵的最終選擇,也是李建成,如果不是玄武門之變,九年後李建成必定順理成章地登基。關於這個有一件事可以證明,就是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

 

  武德九年六月,玄武門之變前些天,突厥南下的消息傳來,李元吉趁機進言李淵,願領兵北拒突厥,但希望調用秦王府的秦叔寶等人,全是李世民的心腹。此舉若是成功,無異於折斷李世民的翅膀,李淵一代梟雄,豈會不知?而他居然同意了!

 

  早在武德七年,李世民就率領李元吉等人,在五隴阪阻擊突厥。初時突厥勢大,李世民於是以一百騎親臨突厥陣前,指責其負約南侵,又挑撥頡利和突利之間的矛盾;隨後趁連天陰雨,算準突厥弓膠俱解,發揮不了作用,於是夜襲突厥大營,漂亮地攆走了突厥大軍。此戰中,李世民伐謀、伐交、伐兵,充分顯示了其超人般的膽識與智謀。(在他的百戰百勝中,這一仗在下是最佩服的,自嘆弗如,至少現在弗如)而武德九年這次,李淵爲何不用李世民呢?而李世民又有沒有主動請戰呢?我認爲李世民這次沒有請戰,因爲自從平定劉黑闥的第一次起義後,李世民除了五隴阪之戰外,無論是統一江南,還是二平劉黑闥,都再沒有立功了。以李世民的作風,相信在這些大戰中,他也有主動請戰,但是李淵已經不派他去了,爲什麼?就是不想讓他功勞太高,威脅太子的地位,以致造成內亂。所以李世民大概也早已失望了,便也沒有請戰。而這一次,李淵更是要翦除他的羽翼了!

 

  這再清楚不過地表明瞭李淵的態度,他要的接班人不是次子李世民,而是長子李建成!

 

  可是這樣一來,李世民也感到絕望了,秦王府人心惶惶,最後在李世民的帶領下破釜沉舟,冒險一搏,居然反敗爲勝了!

 

  有人認爲,李淵在處理儲位之爭時遠不如曹操。曹操在立曹丕爲魏王太子後,立即就果斷地抑制曹植的勢力,殺了楊修等人,翦除了曹植的羽翼,以避免將來出現內亂。而李淵則沒有采取這類措施,結果導致兒子們自相殘殺的悲劇發生。但是,我們要注意到,李淵跟曹操的情況大不一樣。李建成在李淵建立唐朝後即被立爲太子,順便又封李世民爲秦王,李元吉爲齊王。李世民這時應當還沒有爭位的野心,也就談不上抑制,更何況當時還要靠他出力去打天下呢!只是後來他的功勞越來越大,威望越來越高,手下的文臣武將越來越多(搞不好真如李淵所說是被那些讀書人教唆壞了的),野心就上去了。洛陽、虎牢一戰,奠定了大唐統一天下的基礎,然而李世民也從此“恃有大勳,不服屈居人下”了。(正史上還說李世民當時和房玄齡去找個道士算命,道士說他有皇帝命,自己就把當時的野心寫出來了。)而到李淵也發現李世民的野心之後,他也確實不忍心一下子把這個功高蓋世的兒子的翅膀折斷,讓他鬱郁不得志一輩子。只是在武德後期,幾乎不再讓他立功罷了。但到後來李淵下定決心採取措施之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這個兒子立馬就造反了,而且成功了!坦白地說,就算李淵狠下心早幾年下手,以李世民的性格,恐怕也會造反的。沒辦法,掌握一定實權和極爲主動的性格,李世民都跟曹子建不一樣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