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食家们最关心的消息,莫过于东京筑地市场终于搬迁,成为新的丰州市场了。你可能会问,不就是换个地点而已,有什么分别?但对很多日本料理界人士和美食爱好者而言,筑地市场不但代表著品质和传统,更可能是信仰一般的存在。

我必需要强调,筑地市场不是世界第一的鱼市场,而是世界唯一。世上只有这么一个地方,如此特立独行。在东京湾的环抱之下,每天当周遭的摩天大楼还在沉沉昏睡,顶尖渔师、鱼贩与料理人,便在这游走跃行,为带给食客最佳最新鲜的渔鲜而努力------它们不但为日本餐厅提供活鱼,国际间的顶级餐厅,不少也依赖他们的供应。或许你也听说过盛大紧张的吞拿鱼拍卖会,动辄过百万的活鲜,便在几秒钟之间尘埃落定。那些均是只属于行内人的世界,外人总是希望涉足窥望,但却被那数百年历史沉淀而来的系统和关系网堵得密不透风。

不论是那专用的刀具工艺、处理技术、采购秘诀,还是谜语般的行业手势、人情习俗、祭祀仪式,和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均叫人神往。或许正因如此,近年越来越多人著书述说、或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这个充满别开生面活力的神秘国度。观乎今天市场搬迁的命运,这些举动实在是有先见之明。

​我则有幸曾经一次,在中盘商的带领下跟随他们到市场作买卖,当上一天的「筑地人」。先介绍一下什么是中盘商,行外人以为市场内就是鱼贩与料理大师们的博奕,但其实大厨们很难有时间每天亲身选购鱼货,因此便需要由中介商先向渔民买货,再将货品卖给各大餐厅主厨。要当上这个角色毫不容易,不但需要对鱼鲜极度了解,也要拥有深厚的关系网——不然怎么确保,鱼贩会将最好的货色留给你呢?

看过了形形式式的鱼种和买卖,各种高昂的叫卖声、亲切的握手问候,均令我对筑地的活力著迷不已。但叫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个隐身在市场内的小小图书馆。很少人知道,在市场内的建筑物二楼,好些年前由福地享子小姐,发起成立一座小型图书馆「银鳞文库」,以收集保留筑地市场相关的史料、业者自传和渔产,及鱼食文化的书籍。这反映了日本人对鱼文化的重视,我也相信唯有系统化的资料保存和整理,才能使任何技能,成为富系统及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存活的学术之艺。

过程中,有一位鱼贩对我说:「不是因为我的鱼好,客户才买,而是因为有人买,我才能去找好鱼。」我听了真的十分感动。正是这种日本人对品质的执著、顾客对食品的要求、商贩对顾客的匠人精神,甚至是对鱼鲜近乎信仰的虔敬,才会造就筑地市场的存在。而在,也正是我一直强调的工匠精神的所在。

但即使如此,我并不会对筑地的搬迁感到失望。世事本就是不停的变幻,要改变才有进步。事实上,筑地市场起源于江户初期的鱼河岸市集,经过400年的岁月,在日本桥聚落,然后才落户到筑地,如今迁至丰洲,亦符合历史轨迹的常理。而日本人在搬迁过程中所展示的素质,也叫我有信心,渔商们并不会因搬迁而令鱼食质素下降——在筑地市场最后一日营业后的凌晨,鱼商们站上他们在市场专用的搬运车,浩浩荡荡地出发前往丰洲。警察特意封路,并选择在凌晨时段进行,以减低对市民的影响。鱼商们一个接一个站在黄色小车上前行的纪律性和组织能力,不但场面浩大,似乎也在向世界宣告,他们继续为世界提供最佳鱼食的决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