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食家們最關心的消息,莫過於東京築地市場終於搬遷,成爲新的豐州市場了。你可能會問,不就是換個地點而已,有什麼分別?但對很多日本料理界人士和美食愛好者而言,築地市場不但代表著品質和傳統,更可能是信仰一般的存在。

我必需要強調,築地市場不是世界第一的魚市場,而是世界唯一。世上只有這麼一個地方,如此特立獨行。在東京灣的環抱之下,每天當週遭的摩天大樓還在沉沉昏睡,頂尖漁師、魚販與料理人,便在這遊走躍行,爲帶給食客最佳最新鮮的漁鮮而努力------它們不但爲日本餐廳提供活魚,國際間的頂級餐廳,不少也依賴他們的供應。或許你也聽說過盛大緊張的吞拿魚拍賣會,動輒過百萬的活鮮,便在幾秒鐘之間塵埃落定。那些均是隻屬於行內人的世界,外人總是希望涉足窺望,但卻被那數百年曆史沉澱而來的系統和關係網堵得密不透風。

不論是那專用的刀具工藝、處理技術、採購祕訣,還是謎語般的行業手勢、人情習俗、祭祀儀式,和口耳相傳的傳說故事,均叫人神往。或許正因如此,近年越來越多人著書述說、或以紀錄片的形式記錄這個充滿別開生面活力的神祕國度。觀乎今天市場搬遷的命運,這些舉動實在是有先見之明。

​我則有幸曾經一次,在中盤商的帶領下跟隨他們到市場作買賣,當上一天的「築地人」。先介紹一下什麼是中盤商,行外人以爲市場內就是魚販與料理大師們的博奕,但其實大廚們很難有時間每天親身選購魚貨,因此便需要由中介商先向漁民買貨,再將貨品賣給各大餐廳主廚。要當上這個角色毫不容易,不但需要對魚鮮極度瞭解,也要擁有深厚的關係網——不然怎麼確保,魚販會將最好的貨色留給你呢?

看過了形形式式的魚種和買賣,各種高昂的叫賣聲、親切的握手問候,均令我對築地的活力著迷不已。但叫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個隱身在市場內的小小圖書館。很少人知道,在市場內的建築物二樓,好些年前由福地享子小姐,發起成立一座小型圖書館「銀鱗文庫」,以收集保留築地市場相關的史料、業者自傳和漁產,及魚食文化的書籍。這反映了日本人對魚文化的重視,我也相信唯有系統化的資料保存和整理,才能使任何技能,成爲富系統及能夠在歷史長河中存活的學術之藝。

過程中,有一位魚販對我說:「不是因爲我的魚好,客戶纔買,而是因爲有人買,我才能去找好魚。」我聽了真的十分感動。正是這種日本人對品質的執著、顧客對食品的要求、商販對顧客的匠人精神,甚至是對魚鮮近乎信仰的虔敬,纔會造就築地市場的存在。而在,也正是我一直強調的工匠精神的所在。

但即使如此,我並不會對築地的搬遷感到失望。世事本就是不停的變幻,要改變纔有進步。事實上,築地市場起源於江戶初期的魚河岸市集,經過400年的歲月,在日本橋聚落,然後才落戶到築地,如今遷至豐洲,亦符合歷史軌跡的常理。而日本人在搬遷過程中所展示的素質,也叫我有信心,漁商們並不會因搬遷而令魚食質素下降——在築地市場最後一日營業後的凌晨,魚商們站上他們在市場專用的搬運車,浩浩蕩蕩地出發前往豐洲。警察特意封路,並選擇在凌晨時段進行,以減低對市民的影響。魚商們一個接一個站在黃色小車上前行的紀律性和組織能力,不但場面浩大,似乎也在向世界宣告,他們繼續爲世界提供最佳魚食的決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