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脆李園綠油油一片。 受訪者供圖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到重慶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對巫山脆李表現出了濃厚興趣。

全國人大代表、巫山縣委書記李春奎介紹巫山在綠化造林和脫貧攻堅過程中發動羣衆種好巫山脆李這一“搖錢樹”,讓很多農戶致了富。

總書記仔細詢問:脆李是否屬於李子的一種?個頭有多大?顏色是紅色、青色還是黃色?

李春奎解釋,巫山脆李是李子的一種,顏色偏青色,因爲口感脆嫩、汁多味香,所以叫做脆李。

脆李爲巫山帶來別樣四季

田野縱橫千嶂裏,人煙錯雜半山中……

這是神女巫山鋪展在天地之間的一幅自然的美麗畫卷。在這幅畫卷中,紅的葉,青的李,一紅一青,已成巫山兩張亮麗名片。

巫山脆李給巫山四季都帶來了別樣韻味:

春風徐來,雪白的李花恣意舞蹈;盛夏時節,滿山滿園的李子樹碩果累累,李子青中帶黃,摘一個,脆嫩清香;秋冬季節,李子豐收了果農的腰包鼓了,李子園裏一片忙碌,果農們如同呵護自己的孩子一般呵護着這棵“致富樹”。

今年,巫山栽植脆李22.05萬畝,掛果面積10.7萬畝,產值達8億元。

搞循環種植賣了20多萬元

10月10日清晨,距離巫山縣城70多公里的福田鎮,薄霧散去,脆李樹葉上還留着晶瑩剔透的露珠,當第一縷陽光灑下,露珠折射出耀眼光芒。

早飯後,三三兩兩的村民揹着割草機走進脆李園,開始了新一天的勞作,給李子樹做秋季管護。

我們這次要探訪的就是小有名氣的脆李達人龔正弟。

提到這個人,當地人都說龔正弟爲了脆李真的“蠻拼”:擔任供銷社總經理,代管7000多畝脆李園,平時還要到全國各地去學新技術回來教果農……

見到龔正弟時,他正在辦公室後面的羊圈忙,“我剛剛買回來了幾隻山羊,先把它們安頓好。”

隨行的巫山縣果業局的唐君解釋,龔正弟養羊是爲了搞綠色循環農業。

一看,這羊圈還真不一樣:三棟樓圍成了一個四合院,藍色屋頂,每棟樓有兩層,第一層是蒐集羊糞的,第二層則是羊舍。

每10只山羊一間房,懷孕的山羊還有另外的房間。

“現在搞種養殖業,不搞出點自己的特色怎麼得行。脆李園子裏的青草割回來餵羊,再把羊糞放到李子園做有機肥。”龔正弟說,這樣做不但解決了山羊糞便清潔問題,種出的脆李也是品相好、口味足。

依託龔正弟搞的綠色循環農業,今年他家的600畝脆李園一下就達到了盛產期,賣了20餘萬元。“今年的行情還可以,掛果也比以前多了一倍。”

建農民學校帶領鄉親致富

“在外打工一年的收入也不少,爲啥會想到回來種植脆李呢?”龔正弟說,起初回來自己在家種植葡萄、柿子,養豬和羊,也從來沒想過種植脆李。

5年前,巫山曲尺的青皮李子受到外界追捧,從此巫山脆李聲名遠播,賣價每斤10元左右,他看出這是一個發展路子。

過去,福田鎮有煤礦,有柑橘種植產業,老百姓的經濟收入都靠務工爲主。龔正弟想,能種植柑橘,又是中山海拔地區,肯定也能種植脆李。

2013年,他和同鎮的三個朋友投資200萬元承包了600畝荒山種植脆李,還帶動了當地20多戶村民一同發展。

“龔正弟了不起,以前在外面打工掙到錢了,還不忘記我們這些老百姓。”村民爲他點讚的同時,也看到了種植脆李是一條發財致富的好路子。

跟着致富是好事,如果按照傳統種植方法,脆李的質量肯定上不去,技術這一關該怎麼破?

龔正弟有了開辦農民學校教當地鄉親一起種植脆李的想法。

他把辦公室二樓騰出來作教室,今年對100平方米的教室進行了翻新和擴大,“這間教室可容納60多個人。我這幾年去了貴州、遼寧、四川,還是學到了很多關於種植脆李的技術,很多時候我自己也可以上課。”此外,他還會經常邀請種植業內專家來授課。

正在籌建“田間交易市場”

從龔正弟的辦公室出來,一棟嶄新的樓房引起了大家注意。

龔正弟說,這就是專門爲了儲藏脆李修建的保鮮庫。

“昨天才完工,明年就可以用了,270立方米可以儲存200噸脆李。”他說,每年6至8月,保鮮庫可將脆李保鮮期延長3個多月的時間。不僅能保障脆李順產順銷,還能延長銷售期,“以後大半年的時間都可以品嚐到香甜可口的巫山脆李了。”

他的脆李園也在附近。

“這些路都是今年才修好的,政府還給我們硬化了,現在摘果子方便多了。”龔正弟指着脆李園蜿蜒的道路說,“雖說現在李子的產量起來了,名氣也上去了,但是銷售渠道還是很單一,我想搞個‘田間交易市場’,對李子進行分級銷售。”

龔正弟說,建“田間交易市場”的想法已上報給了縣裏相關部門,現在正在走流程。

“到時候交易市場建起了,客商看了產品再下單,下單之後馬上摘果。這也打破了傳統的銷售模式,形成一條龍銷售,你說是不是很不錯嘛。”

除了建“田間交易市場”,龔正弟還準備在大數據智能化上下功夫。

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已大學畢業在巫山縣城工作。小兒子正在讀大三,學物聯網專業。“等他畢業了,專門給他提供一個平臺,用物聯網來打造真正的智慧農業,管養、施肥、銷售等工作都能依靠大數據智能化實現。”

大數據智能化的概念是小兒子給他講的,雖然目前並未充分理解怎麼搭建運作,但他依然充滿了期待。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冉長軍 孔曉渝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