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

  气肃而凝 露结为霜矣

  降

  

  文|陈超

  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当太阳运行到黄经210度,是为霜降,这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二十四节气解》中则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在这个时候,空气中的水汽在夜晚温度较低时,会附着于物体表面凝华成霜。这些霜有的呈细小颗粒状,有的呈针状,还有的呈羽毛状。如水汽较多,气温适宜时,则可以形成美丽的雾凇,俗称树挂。

  

  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天气渐渐转凉了,这时小动物们活动频繁,而且数量较多,豺狼开始大量捕获猎物,囤积脂肪为过冬做准备;“二候草木黄落”,到了这个时候夜间的气温已经是在零度以下,植物停止生长,枝叶开始衰败变黄,枯萎落地;“三候蜇虫咸俯”,夜晚地面的温度已降到了可以结霜的程度,地面的虫子感到了寒冷,所以一反夏季的嘈杂热闹,蛰伏到地底下,用细土将洞穴封起来,蜷缩成一团,保存体温,准备越冬。

  

  到霜降节气,在黄河流域会出现第一场霜,而南方离初霜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此时北方大部分地区已经秋收扫尾,而南方正是大忙时节,收获早稻、晚稻,栽种冬麦、油菜,采摘棉花,耕翻整地。在气象学上,一般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而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叫无霜期。在农业生产方面,无霜期就是农作物的生长期限,霜降出现表明温度已经下降到不适合农作物生长,甚至到庄稼要受害的程度了,所以人们把霜降称为“严霜”、“霜刀”、“霜剑”。

  

  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所以先祖将九月雅称为“菊月”。自古以来,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在广西西南部的大新、天等、靖西、德保、那坡等县的壮族同胞们有过霜降节的习俗,其中以大新县下雷圩的霜降节会最具地方特色。在过霜降节期间,家家户户会做“霜降糍”。它是以当年新收获的糯米经过蒸、舂、捏等工续,并佐以白糖、花生末等馅料制成,色泽银白,味道香甜。有的人家还会在糍杷上印以双喜或飞禽图样,这种糍杷一般是用来祭祀祖先和馈送亲友的。

  

  霜降节活动一般要持续三天三夜,以霜降前一天为“头降”,霜降日为“正降”,而霜降第二天则为“尾降”。其中,在“正降”日人们祭神游神。祭神仪式一般在“莫槐将军庙”前举行。“莫槐”为壮语音译,原意为“黄牛”。庙内供岑玉音金身塑像,故又名“玉音庙”。相传古时壮族有位女将军叫岑玉音,武艺非凡,为壮族百姓做出了重大贡献。岑玉音去世后,为了纪念她的功绩,壮族人为她立庙,奉她和她的黄牛坐骑为霜降神。在“正降”日凌晨,壮族百姓就带着酒肉、糍粑、糕点、果品、香烛等供品前往“莫槐将军庙”前献祭。待到祭神完毕之后,人们便要举行游神仪式。游神时,在前面开道的是一头披红挂绿的大黄牛,紧随其后的是十二名妇女抬举着一张玉音肖像,再后面则是锣鼓队、舞龙舞狮队以及自愿参加游行的群众队伍。他们在下雷街上列队巡游,所到之处,龙腾虎跃,鼓炮齐鸣,气氛异常热烈。

  选自《中国三峡》杂志2018年10月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