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本网记者 崔蕊满/摄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赫平教授致辞 本网记者 崔蕊满/摄

  尊敬的张诒彤女士,

  尊敬的各位学者、各位来宾

  在张芝联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我谨代表北大师生,向张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缅怀,向各位嘉宾、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也向法国史国际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张先生是我的恩师。在历史系读书期间,我有幸聆听张先生授业解惑,他渊博浩瀚的学识、严谨认真的治学风范、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让我十分钦佩、受益匪浅,至今难以忘怀。

  100年前,张先生出生于浙东一个著名的爱国知识分子世家。他家学渊源深厚,父亲张寿镛先生曾为振兴中国学术和教育救国奉献了毕生的精力。1925年“五卅”惨案后,张寿镛先生带领被美国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开除的五百余师生创办上海光华大学,并在校舍毁于日军轰炸之后,历经千辛,辗转成都办学,直至生命最后一息。他还倾尽家财刻印《四明丛书》一千余卷,由此汇集和保存了浙东传统学问的精华,在中国学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先生忠实继承父亲志趣,一辈子倾心求知,奋力开拓,百折不挠。他是新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北大历史系世界史专业这个中国高校第一个世界史专业的主要组建者。他本着融会中西的渊博学识、扎实的外语功底和特有的富含中华智慧的人格魅力,在国际上广交朋友,许多国际顶尖学者,如阿尔贝·索布尔、米歇尔·伏维尔、林·亨特、阿兰·佩雷菲特、莫里斯·阿居隆、蒂莫西·塔克特、彼得·伯克等等,在张先生的引介下来华讲学,极大开拓了国内学界的学术视野。同时,我国许多青年学子也在张先生的带领下负笈西游,学成回国后大多成为国内世界史学科的中流砥柱。至今盛行于我国史学界的、硕果累累的年鉴派方法和政治文化史研究,都与当时张先生的引进和倡导密不可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先生是新中国法国史研究的首要开拓者,在法国史尤其是以法国大革命为中心的法国近现代史研究上有着独特的造诣。一直以来,中法文化被认为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代表,二者友好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诞生过很多人文交流佳话,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先生对法国史研究的大力开拓,为中国人认识法国、了解法兰西历史文化开启了一扇窗,大大推动了中法文化交流和中西文明对话。他的法国史研究至今仍是国内法国史学术研究的一面旗帜,也为世界史研究的整体进步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今天,我们缅怀张先生的奋斗历程和历史贡献,是要继承先生遗志,把中国的法国史和世界史学科建设得更好,把中国大学的人文研究发展得更好

  北大的人文学科历史悠久、积淀深厚,120年来文脉不断、弦歌不绝。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北大文科领域无论是A+的数量,还是A类学科总数,都是全国第一。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我认为,主要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代又一代像张芝联先生这样的学人,他们不懈努力、孜孜以求,以深沉的历史担当、广阔的世界眼光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创造和发展了中国的新文化,奠定了今日北大人文学科的地位,做出了北大人的时代贡献。

  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中,北大的人文学科还要更加努力。无论环境怎么变化,我们的人文学科决不能失去主心骨,决不能后继无人,决不能萎缩了、边缘化了。这是北大办学的根基所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考察调研时多次强调,要笃实、力行,要知行合一,做实干家。鹜于虚声的学问,是经不起考验的。北大的双一流事业只能是干出来的。我希望,我们人文学科的老师们一如既往地潜心问道,深入研究和阐发新思想,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国际与本土的融汇,与全球学者合作,以更宽广的视野研究中国、研究世界,为北大人文学科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北大的人文学科、让中国的人文学术研究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勃勃生机!

  谢谢大家!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郝平

  2018年10月20日

  原标题:赫平:在纪念张芝联先生百年诞辰暨法国史国际研讨会上的致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黄琲 排版编辑:黄琲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