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答啦認爲,人才和勞動力人口是中國城市乃至城市羣未來發展的核心動力,也是最重要的競爭力。人才和人口關乎城市羣的興衰,而城市羣人口的增長,表現爲城市羣核心城市的增長。

例如:2018年長三角核心城市的杭州常住人口增加33.8萬,達到980.6萬;成渝城市羣核心城市成都常住人口增加28.5萬,達到1633萬;中原城市羣核心城市鄭州常住人口增加超過10萬,成功突破千萬。

珠三角的表現更爲兇猛!2018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4萬億元,增長7.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19萬元。按此測算,2018年深圳常住人口約增加了20萬。廣州四年間常住人口增額高達180萬,僅2018年一年裏,廣州常住人口就增加了40萬人以上。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末廣州市常住人口爲1490.44萬人,城鎮化率爲86.38%。

選擇常住城市,人們往往會選擇用腳投票。哪個地方經濟搞得好,就業機會多,人才政策好,哪個地方對人口的吸引力就大。

人口向新的城市和城市羣集結,反映了這些城市和城市羣的經濟活力,這種對人才的吸引力,將形成持續的聚集效應,帶動整個城市羣或城市圈發展。

廣州新增人口超過了杭州鄭州成都,而以廣州領銜,珠三角城市羣成員的佛山東莞珠海,2018年的人口增長也很可觀(如佛山2018年光新增戶籍人口就達到了17.39萬人,常住人口,比2017年增長了26.15萬人。),從這個意義上說,珠三角的發展潛力是最大的。

中國的人口會加速流向30個左右的城市圈。近年,國家層面出題“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這意味着,中國城鎮化將於城市羣、都市圈有機結合起來。按照預測,未來中國將會有15個左右的“國家中心城市”,還有15個左右較強的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最終至少能形成30個左右的“都市圈”,如果每個都市圈生活1500萬到4000萬人口,就足以裝下中國超過一半的人口。

人們會加速從兩類地區遷出,一類是人口少、公共資源差的中小城市,另一類是市場化程度低的地區。類似“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的升級版)這種市場化程度高、就業機會高、氣候好、空氣好的區域,將不斷有增量人口湧入。其結果就是“強者恆強”,很多中小城鎮會逐步消失。

對於很多將房地產作爲財政支柱的城市來說,未來的發展方向,是資源將集中在大都市圈之中,這些地方也都是人口流入的重點區域。而那些位於都市圈之外的小城市小縣城,隨着人口湧向都市圈,遠離中心城市的普通四線、五線城市的房產價值將降低,房地產財政可能會難以爲繼。

以上!

以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