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談到農村文化就不免與農民百姓密不可分,而說到百姓大家心中恐怕首先想到的就是務農的百姓了。這主要還是因爲古時候重農抑商的制度使得大部分的百姓都是從事農業生產,而使得其他行業顯得有些相形見拙了。在農村還有一類同樣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那就是手藝活,雖然從事的人不多,但每一位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我們都知道古代有個能人叫魯班,我們往往驚歎於他的神奇製造工藝,其實他的手藝活同樣舉世無雙。而題中所說的“”就有傳言是魯班所傳授並流傳下來的。所以很多對農民百姓不屑一顧的人顯然就有些孤陋寡聞了。

民間常說的有一個詞語叫“鐵飯碗”,說的正是手藝活,還有一句俗語叫做“天干餓不死手藝人”也是對於手藝人的肯定。而“九佬十八匠”便是其中最爲人熟知的手藝。雖然如今時代開放,各類專業百花齊放,歸根到底還是和古代的手藝活殊途同歸,還是需要寒來暑往不停學習積累實踐才能將這個專業變成自己的手藝成就自己的鐵飯碗,不同的只是表現形式不同罷了。不過古時候人們的手藝活似乎更勝一籌,而他們爲之付出的努力也是今非昔比。

而“九佬十八匠”在古時候本不是什麼高雅的詞彙,其中“佬”更是源自於“鄉巴佬”是對民間百姓的一種蔑稱。這些工匠靠着自己數十年的手藝謀生,古時候的手藝作爲謀生手段幾乎都是和生活息息相關,從金銀首飾到鍋碗瓢盆,即使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從如今的生活中看到他們的智慧。他們的手藝不僅體現了民間百姓的智慧,也體現了中華千年的文化沉澱。如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這些即將在時代的衝擊下消失的寶貴財富永遠地保留了下來,這是我們的驕傲也是我們的使命。

其實民間的匠人又豈止二十七類,這種說法在民間流傳已久,不同的地區也有細微的不同,不過有人專門收集各類說法後總結出“九佬”大多是指“鬮豬、殺豬、騸牛、打牆、打榨、剃頭、補鍋、修腳、吹鼓手”這九個行當,在農村生活的朋友大多都不陌生,可見其源遠流長。而“十八匠”除了我們熟知的金匠、銀匠、銅匠、鐵匠、木匠外還有瓦匠、窯匠、石匠、漆匠、錫匠以及雕匠、畫匠、彈匠、染匠、篾匠還有就是毛匠、箍匠和皮匠了。其實我們都知道匠人遠遠不止這些,從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就能看出來,而這裏的十八也只是泛指。

人們的精力有限,古時候的人們往往也只能選擇一門手藝,事實也證明常人往往只能專精於一行。如今很多人已經沒有這種意識了,大多隨心所欲,以至於很多人半生碌碌無爲,更可悲的是活了大半輩子依然不知道自己會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這是讓人唏噓的,要知道數十年的光景,哪怕每天只花1小時專於一事上,數十年的時間自然而然會小有所成。不過古人之所以能夠專注一行還是處於生存壓力,因爲他們的選擇不多,不努力的話生存都很難更別說生活了,而如今的人們早已不用爲溫飽發愁,自然也就不那麼重視什麼“鐵飯碗”了。不知道古人如果生活在如今的環境是否也會如此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