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鮮爲人知的是,《旅愁》也不是日本原創,它的曲調來自19世紀美國音樂家J·P·奧德威(John Pond Ordway)的歌曲《夢見家和母親》(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犬童球溪僅僅對曲調做了一點調整而已。那時香港經濟蓬勃發展,娛樂業隨之興旺,本土的創作供不應求,唱片公司就採取拿來主義,將日本流行歌填上中文詞,用翻唱的辦法來解決好歌供應不足的問題。

第一首 《送別》

《送別》在中國早已家喻戶曉。最近一次讓它登上頭條的是朴樹演唱的版本,他唱到中途,情緒崩潰,大哭。早前他說過,假如這詞是他寫的,當場死那兒都可以了。朴樹推崇備至的這首歌詞當然不是他寫的,作者是大家都熟悉的弘一法師,出家前名叫李叔同。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學日本,聽到了這首旋律優美的歌曲。歸國後,局勢動盪,故友離別,令他深有感觸,寫出了這首不朽的作品。

這首歌當年在日本流行一時,原名爲《愁旅》,作者是音樂家犬童球溪。然而鮮爲人知的是,《旅愁》也不是日本原創,它的曲調來自19世紀美國音樂家J·P·奧德威(John Pond Ordway)的歌曲《夢見家和母親》(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犬童球溪僅僅對曲調做了一點調整而已。算起來,此歌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

第二首 《北國之春》

《北國之春》,國人最熟悉的版本來自蔣大爲,此外還有鄧麗君、韓寶儀、劉德華等演唱版本。蔣大爲版本的歌詞無疑是所有中文版本中最爲經典的,著名作曲家呂遠譯配的詞作,信雅達兼具,完美體現原作風貌和情感,還能貼合曲調演唱,這也是該版《北國之春》能廣泛流傳的重要原因。

《北國之春》是一首地道的日語歌曲,原名《北國の春》,作於1977年,詞曲作者分別是井出博正和遠藤實。千昌夫作爲原唱,爲這首歌貢獻了最爲經典的日語版。當年日本正值戰後經濟繁榮時期,大量農民背井離鄉到大城市裏打拼,《北國の春》中濃郁的思鄉之情打動了他們,膾炙人口,傳唱至今,已經成爲日本的國民之歌。

第三首 《漫步人生路》

《漫步人生路》中文版發行於1983年,原唱鄧麗君,作詞鄭國江,曲作者是日本歌壇常青樹中島美雪。70年代鄧麗君在日本歌壇開疆拓土,拿獎拿到手軟,被後人稱爲“昭和四大歌姬”之一。80年代她在香港的影響力也非常大。那時香港經濟蓬勃發展,娛樂業隨之興旺,本土的創作供不應求,唱片公司就採取拿來主義,將日本流行歌填上中文詞,用翻唱的辦法來解決好歌供應不足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一大批源自日本的翻唱歌曲走紅香江,《漫步人生路》只是一個縮影罷了。

第四首 《死了都要愛》

信這首歌前幾年紅透半邊天。信聲嘶力竭的演繹固然感人,而韓語原唱也頗了得,此人名叫樸完奎,算是韓國歌壇老將,這首原名《千年之愛》的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第五首 《老男孩》

筷子兄弟的代表作,前些年也是紅遍大江南北大街小巷的熱門歌曲。不過也是翻唱的,曲子來自日本歌手大橋卓彌的歌曲《ありがとう》(謝謝)。話說這首歌在日本也很紅,主題講的是親情,筷子兄弟改成了緬懷青春。後來他們另一首《父親》,則回到了跟《ありがとう》一樣的主題。

第六首 《後來》

奶茶劉若英的代表作,翻唱自日本組合Kiroro的《未來へ》,玉城千春作曲。

第七首 《兩隻老虎》

這首也是舶來品,源自法國,原名爲《雅克兄弟》,它還有德國版,叫《馬克兄弟》,英國版,叫《約翰兄弟》。傳入中國後,一開始也是作爲兒歌唱着,1926年,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將它改成《國民革命歌》,歌詞一開頭即是“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1930年中原大戰中閻錫山一方爲反對蔣介石,將歌曲改爲《打倒老蔣》:“打倒老蔣,打倒老蔣,除軍閥,除軍閥!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7-1937.7),《國民革命歌》被改成《土地革命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和劣紳,和劣紳;我們要做主人,我們要做主人,分田地,分田地!”看過電影《閃閃的紅星》的朋友,應該記得主角潘冬子就唱過這個歌兒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