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負重前行。——對於今天的主人公太過恰當了,說起清朝滅亡,許多人會認爲北洋軍閥袁世凱逼迫末帝溥儀遜位,頒佈了退位詔書;也有人說辛亥革命的直接促進……這些閒趣侃歷史並不否定。

不得不說的是,在溥儀頒佈了退位詔書的前十天,清政府內部還有一個宗社黨,它的主要成員是滿洲貴族,反對清帝退位及與革命政府議和,企圖保存清皇朝的統治的組織,其中首領是愛新覺羅·良弼,它的力量不容小覷,1912年1月29日,良弼去世,1912年2月12日,清朝滅亡,時間不到半個月。

良弼自然是非正常死亡,謀殺者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彭家珍,今天就隨閒趣侃歷史走近爲中國負重前行的英雄彭家珍:

1888年4月9日,彭家珍出生於四川金堂,和那個時代的大部分人相比,彭家珍幸運得多,他的父親彭世勳是清末秀才,醉心於維新,主張實業救國,8歲起父親就教授他西方近代科學,彭家珍14歲的時候,父親被推薦到成都尊經書院任教,他隨之前往,也由此獲得了更大的舞臺。

在省城,彭家珍視野日益擴大,直接感受到國家的衰敗、官府的貪枉、人民的痛苦,同時對改良道路漸漸產生了懷疑,思想日趨激進。後來其父娶妾,遭到他的激烈反對,這也成爲他徹底摒棄改良道路的標誌。

1903年,他考入成都武備學堂,希望用軍事振興國家民族,1906年他以優等成績畢業,後來被四川總督錫良選派赴日本考察軍事,不得不說的是,日本東京當時是中國革命的大本營,這其中的佼佼者便是孫中山的同盟會。彭家珍慕名拜會孫中山,兩人相見恨晚,就這樣彭家珍祕密加入了中國同盟會,走上了革命道路:

彭家珍最輝煌的革命生涯便是1911年12月彭家珍擔任京津同盟會軍事部長,也是歷史將他放在了那個位子,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然而清政府的既得利益者們卻負隅頑抗,不顧歷史的潮流。彭家珍堅持擒賊先擒王,當時愛新覺羅·良弼是宗社黨的首領,而袁世凱卻握北洋重兵窺視觀望,彭家珍作出先誅除清廷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軍諮使良弼、宗社黨骨幹載澤三人的行刺計劃~~~

1912年1月16日,行刺袁世凱計劃實施,暗殺團最終失利,雖然嚇得袁世凱閉門不出,警衛森嚴。但是袁世凱也派出大批清軍警搜捕革命黨人,先後被逮捕的黨人達百餘人,革命黨人士氣極爲低落。

爲了提振大家的士氣,作爲京津同盟會暗殺部長的彭家珍自告奮勇決定捨身前往刺殺良弼,1912年1月26日深夜,彭家珍暗藏炸彈,在北京西四北紅羅廠良弼府門前,將良弼炸死。爆炸中,彭家珍不幸被一塊彈片飛傷後腦,壯烈犧牲~~~

行刺之前,彭家珍寫下絕命書:“共和成,雖死亦榮。共和不成,雖生亦辱。與其生受辱,不如死得榮。

當時良弼並未死,救治了兩日,但終於傷重身亡,臨死前,良弼嘆言:"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果不其然,半個多月後的1912年2月12日,清宣統帝下詔宣佈退位!

作爲曾經的戰友,孫中山稱讚彭家珍爲"我老彭收功彈丸",並授予他"陸軍大將軍"頭銜。蔣介石爲他題"英姿颯爽"。孔祥熙爲他題"萬古長青" 。李宗仁爲他題"浩然正氣"。馮玉祥爲他題"民族英雄。即便是在新中國,毛主席也簽發給彭家珍家屬《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表彰彭家珍"豐功偉績,永垂不朽",當然這些他當之無愧。

致敬,爲中國負重前行的英雄,彭家珍將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