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曆史上曾經出現了多次移民狂潮,移民原因既有人爲的因素,也有自然天災的原因。我國最早的移民熱潮應當在西晉末年,這一次遷移,不僅爲江南的開發帶去了更多的勞動力,而且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個華夏文明。可以說,沒有這一次人口大遷移,就沒有華夏文明的延續。

西晉末期的人口遷移是人爲而造成的,如果不是戰爭的頻發,北方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口在一夜之間轉而南遷,江南和珠江流域也就不會得到很好的開發。那麼,這次人口遷移浪潮是怎麼一回事呢?

東晉以前,南方都被歷代王朝視爲卑溼之地,這是因爲南方當時還未得到開發,它的文明程度還不及北方。

兩漢時期,北方一直是經濟和政治中心,不管是洛陽,還是長安,都被長期作爲歷朝的都城。不過,隨着西晉末期人口的大遷移,這種情況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晉武帝司馬炎在位時期,漠北漠南的胡人大量南遷,他們與中原地區的漢人雜居,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文化圈。

晉武帝司馬炎爲了防止胡人兼併土地,便將他們遷至邊疆。不過,隨着西晉內部的鬥爭,胡人勢力卻不斷地壯大了起來。

晉武帝司馬炎死後,西晉內部爆發了八王之亂,在此之期,西晉宗室展開了血腥的爭鬥,他們給西晉王朝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由於八王之亂削弱了西晉宗室的實力,最終導致北方胡人的崛起,當時,以羯族人石勒、匈奴人劉淵和氐族人李特爲首的五胡勢力最爲著名。他們在中原和蜀地迅速崛起,並開始與西晉王朝爭奪北方。

匈奴人劉淵和羯族人石勒首先舉起了反晉的大旗,接着,氐族人李雄又在四川建立了政權,他們共同開啓了五胡亂華的序幕。

公元311年,石勒在苦縣大敗由西晉太尉王衍率領的主力,不久,劉聰、石勒等人又率軍攻破了洛陽,他們洗劫了西晉宗室,並將西晉皇帝司馬鄴俘虜至北方,西晉政權名存實亡,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永嘉之亂。

在胡人舉旗反對西晉政權的同時,全國各地也相繼爆發了流民起義。由於戰亂的原因,饑荒盛行,一部分的民衆遂舉起了反晉的旗幟,他們擁立流民首領爲主,開始與西晉政府進行周旋。自此,北方陷入了長久的內亂當中。

當北方戰亂頻發之際,南方卻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晉朝宗室爲了躲避胡人的威脅,遂紛紛舉族南遷。隨着晉朝宗室的南遷,漢人的政治中心也發生了轉移,不久後,北方士族也舉族南遷,中原隨之便形成了獨一無二的人口大遷移浪潮。

西晉末年的人口大遷移皆是因戰禍而興起,公元317年,晉朝宗室司馬睿在江南建立政權,司馬睿就是晉元帝。元帝以建康爲都城,開始依託南北士族與北方胡人政權進行周旋,司馬睿重新建立的政權就是東晉王朝。

東晉王朝的建立,爲北方漢人帶來了生機。公元318年,中原各地普遍爆發了饑荒,迫於生計,北方民衆只好南遷至江淮。一夜之間,南方人口大量的激增,晉元帝爲了消除南北士族之間的隱患,便在南方設立了僑州安置北方士庶。自此,南方便得到了很好的開發。

西晉末年的這一次人口遷移持續了上百年,直到南北朝時期,仍有北方士庶遷移至南方的現象。據史學家估計,永嘉末期這一次人口大遷移,至少有兩百萬人,它所代表的不僅是形式上的人口流動,更是經濟和政治中心的轉移,是舉國遷移。因爲有了這一次人口遷移活動,江南地區才得以開發。

在東晉偏安於江南的時候,北方士族也曾大量在朝廷中做官,像所謂的琅琊王氏、陳郡謝氏等豪門大族,就是來自於北方的士族。王導、謝安、王坦之等人,就是北方士人中的代表。由此可見,這次人口南遷對南方帶動有多大。

東晉政府南遷後,它已經成爲了實際上的漢人正統代表,因爲中原漢人認可東晉正朔的地位,纔會有北方漢人大量遷移的現象。

衆所周知,歷史上的每一次人口大遷移,隨之帶來的都是民族的同化,所以也可以這麼說,正因爲有了東晉這個正朔的漢人政權,才使得漢族得以保全,也正因爲有了東晉,才使得北方少數民族漢化的進程加快。

【參考資料:《史通·邑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