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上海已有1298處建築“披上”了二維碼的“外衣”,這一舉措讓老建築“活”起來。圖爲宋慶齡故居。 張亨偉 攝

中新網上海9月4日電 (記者 李佳佳)截至目前,上海已有1298處建築“披上”了二維碼的“外衣”,這一舉措讓老建築“活”起來,使它們“能讀”“能聽”“能看”“能遊”。

在4日舉行的2019年上海旅遊節籌備最新進展發佈會上,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於秀芬專門介紹了“建築可閱讀”項目的最新情況。

一直以來,上海這座城市都有着“萬國建築博覽”的美譽,這裏集中了世界各國的建築精華,成爲百年來東西文化交融的結晶和見證。

目前,上海共有黃浦、靜安、徐匯、長寧、虹口、楊浦六個老城區開展“建築可閱讀”項目,老建築的開放總量達到1032處,是去年開放數量的10倍。今年上半年,這些老建築共接待中外遊客764.63萬人次。

爲老建築披上二維碼“外衣”是“建築可閱讀”項目中的重要一環。在2018年上海434處建築設置二維碼的基礎上,今年的“建築可閱讀”項目繼續擴大覆蓋面,截至目前完成了1298處建築的二維碼設置,數量是去年的3倍。與此同時,六個老城區還建立志願者和專業講解團隊,並在二維碼中增設英文導覽、語音、視頻播放、VR等功能。

在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和歷史文化風貌區佔比最高的黃浦區,廣受歡迎的“走進外灘建築”免費預約體驗建築將增加東亞銀行、外灘18號等4到5座,並升級志願者服務。黃浦區還推出“閱讀黃浦”的小程序,首批上線的24處紅色文物單位,還可以實現720度全景VR的呈現和音頻導覽,同時逐步增加其他不可移動文物數量。

在海派文化發祥地的虹口區,啓動了“沒有圍牆的博物館——歷史建築掛牌”工作,將120處歷史建築和名人故居串聯,通過現實與數字的相結合,講好歷史建築背後的故事。

在擁有百年大學、百年工業、百年市政“三個百年”歷史人文底蘊的楊浦區,設計了“百BU穿YANG”城市文化微旅行線路,聯合高校編撰的“掃碼聽故事”內容,出版了諸多建築可閱讀書籍,通過蜻蜓FMAPP也可以聽到“百BU穿YANG”建築背後的故事。

於秀芬說,“建築可閱讀”項目未來還將繼續推動,爭取到今年年底,六區新增142處開放建築,開放總量達到1174處,佔”應開盡開”的100%;同時,年底前新增237處建築的二維碼設置,總量達到1535處。到明年上半年,六個老城區力爭完成所有2180處建築的二維碼設置工作。(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