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中:南宋复置画院时间

在宋元画学、历史等文献中,"宣和画院""南渡的记载语焉不详,南宋复置"画院"之时间、院址、职任、迁转、组织层级等,皆难以找到明确记载,因而,研究者一般以北宋画院相关制度为参照,相互比拟,多所发明。

学界对南宋复置画院的具体时间问题讨论颇热烈,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看法:

其一,最早当在绍兴二年(1132),日本铃木敬《试论李唐南渡后重入画院及其画风之演变》等执此观点。

其二,最早当在绍兴十六年(1146),陈传席《李唐研究》等执此观点。

其三,在建炎三年(1129)四月至绍兴初年(1131)之间,余辉《南宋画院佚史杂考二题》等执此观点。

其四,南宋初,彭亚《论影响李唐绘画风格的潜在因素一一兼与陈传席先生商権关于李唐研究的几个问题》执此观点执此观点。

以上诸家的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没有直接证据,论点是建立在对间接资料推理之基础上的,且各家提出的时间不ー致;二是诸家论点并不十分肯定,且铃木敬、陈传席等强调了南宋画院建立之不可能性。

现在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南宋画院复置于“绍兴中”(有学者将“中”理解为中间,即1146年左右)。御前:南宋画院地址

南宋画院院址,迄今有如下几种观点

其一,"南山万松岭麓",见于元初周密《武林旧事》张之注中。

其二,清厉鹗《南宋院画录》引明陈继儒《宝颜堂笔记》云:"武林地有号园前者,宋画院故址。"此"园前"之"园"又有两种解读:一是"武林园",《乾道临安志》卷二云:"武林园,在坝头市(今羊坝头)南";二是"富景园"。如王伯敏《南宋画院故址考》说:"关于"园前"的"园",《武林旧事》卷四谓此即"富景园",…据上所述,南宋画院址,当在望江门内,与五柳巷、板儿巷相去不远。具体说来,就在今之建国南路之西,东河之东岸,三味庵巷与柴弄之南,斗富二桥之北。"

王伯敏此说影响犹大。之后,陈野《南宋院画史》又对这种看法进行了检讨,认为"并不可以直接地将此"园前"就视作是"富景园"。此"园前'之"园",可以理解作"富景园',而"园前'一词,揣摩语意,则当以理解为泛指新门一带原"富景园"前之地为宜。"陈野又评论"园前"即"富景园"的观点说:"虽然尚不确切,但大致方向还是明确的,基本可以成立。进而,陈野也表达了对上引陈继儒、厉鹗等说法的意见:"钟毓龙《说杭州》中也提到:"南宋时画院在此,名园前街。'厉鹗的记载或称见载于《宝颜堂笔记》。或称见载于《妮古录》,其说先已自有不同。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论是陈继儒还是钟毓龙,他们全都没有进一步提供其说所依凭的根据,所以我们今天是不能以确论视之的,也不能以此为依据来考论南宋画院在今天的位置。"

杭州“南宋御街”南宋画院地址:自"御前"至"画史十三科"

南宋(尤其是南宋前期)画院院址为"御前"。

南宋李心传(1166-1243)《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四云:

先是御前置甲库,凡乘與所须图画、什物,有司不能供者,悉取于甲库,故百工技艺精巧者,皆聚于其间,日费亡虑数百千……明日(绍兴三十年)罢甲库诸局。"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云:"御前甲库者,绍兴中置。凡乘與所须图画、什物,有司不能供者,悉于甲库取之,故百工技艺之巧者,皆聚于其间,日费亡虑数百千。"°南宋王应麟《玉海》云:"御前甲库者,绍兴中置,百工技艺萃焉,ニ十九年冬罢之。"宋杞年跋李唐《采薇图》云:"宋高宗南渡,创御前甲院,萃天下精艺良エ,画师者也预焉,院画之名盖始诸此。"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云:陈椿,杭人,习郭熙山水,乾道间祇应甲库。"

南宋各类"待诏"极多,南宋前期待诏之所其实就是"御前甲库","甲库"即"甲院",别称"待诏院"2日费数十万之巨的"御前甲库(院)"高宗绍兴(1131-1162)中置,在职制上相当于之前(如北宋、南唐、西蜀、唐代等)的翰林院,尤与唐代翰林院致。"故百工技艺之巧者,皆聚于其间","画师者也预焉",下设诸局,画师所处即当为图画局"(或"画院"")。

"甲库"绍兴二十九年(1160)罢废,后又复置,至少延续到孝宗朝乾道年间(1165-1173),"习郭熙山水"的陈椿孝宗乾道间"衹应甲库",即待诏于此(按:"祇应"词意不难据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崔白"条所云"凡直授圣旨,不经有司者,谓之御前袛应,出于异恩也。"。

"绍兴内侍唤萧照为・御前萧照';孝宗称画师为'御前画工';画师徐確为高宗朝'御前传写';画师孙沅水为高宗朝"御前待诏"…";现存当时宫廷画家作品款署亦不难见出一斑,如梁楷《释迦出山图》轴款署御前图画梁楷",1267年张仲《牧羊图》册款署"御前祇应张仲画";如此等等,均为较确凿的南宋时入资料,亦为元周密《武林旧事》、明聂心汤《万历钱塘县志》等将这批聚于"御前甲院"(或"待诏院")的"画师"界定为"御前画院"的重要原因,清厉鹗在《南宋院画录》中也说"南宋高宗仿宣和故事置御前画院。"

杭州“南宋御街”夜景

显然,"御前甲院(库)"、"御前画院"中"御前"就是院(库)址,为皇帝跟前之意,强调了随皇帝移动之流动性。此与唐代翰林院、北宋翰林图画院等具有一致性,就唐代翰林院而言,如《旧唐书》云:"輸林院。天子在大明官,其院在右银台门内。在兴庆宫,院在金明门内。若在西内,院在显福门。若在东都、华清官,皆有待诏之所。"《新唐书》云:"而翰林院者,待诏之所也。唐制,乘舆所在,必有文词、经学之士,下至ト医、伎术之流,皆直于别院,以备宴见;而文书诏令,则中书舍人掌之。"也正因为此记述五代北宋前期画史的画学文献涉及到翰林院画家时,一般只及官职"輸林待诏"、待诏",而不提待诏之所一一翰林院,并且提到官职时,常强调其随皇帝而动之移动性,如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常重胤"小传所云"随驾写貌待诏"、"驾前輸林待诏"°等就是例证。

北宋翰林图画院院址雍熙元年(984)置在内中苑东门里,咸平元年(998)移在右掖门外等;南宋"御书院省舍院址擘迁纪录明晰,1146年权寓于"睿思殿"内,1147年院址迁至"资善堂'后";等等,均因方便皇帝而移动。除此以外,也应当注意御前画院"与唐代"翰林院"、"輸林画待诏"有很大区别,主要是南宋"御前甲院。

因为受北宋"翰林院"与"翰林图画院"相关制度的影响,南宋"御前画院"各项制度较为齐备,几平与北宋一致(详下文),而唐代在这些制度方面则阙如。因而,不能因为院址地理位置不固定或具有流动性,就认为"无省舍院址",当然,也不能随意指定某个固定院址(如"南山万松岭麓"、"园前"等)。就"御前画院"所属而言,"御前"二字也凸显了南宋画院画家"天子私人"属性,但由于北宋翰林图画院制度影响,南宋"御前画院"画家对皇帝的依附程度虽强于北宋翰林图画院画家,却弱于宋以前翰林院绘画待诏,强弱程度介乎二者之间。

杭州“南宋帝后“巡游

南宋"御前甲库"创设时间"绍兴中"就是周密等所谓"御前画院"出现的时间。

最后,南宋"御前画院"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存在分流的情况。南宋赵升《朝野类要》卷二"院体"条云唐以来,翰林院诸色皆有,后遂效之,即学官样之谓也。如京师有书艺局、医官局天文局、御书院之类是也,即今画家称十三科,亦是京师翰林子局,如德寿宫置省智堂,故有李从训之徒。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八"德寿宫"条载,绍兴三十二年六月高宗以"倦勤",欲多休养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即孝宗),自称"太上皇"后,"不治国事,别创宫庭御之,遂命工建宫,殿扁"德寿"为名。"

"德寿宫置省智堂,故有李从训之徒"表明高宗朝"御前画院"中至少有一部分画家(即"李从训之徒")跟随逊位后的高宗到了"德寿官","省智堂"即为这批画家之居所,当然它也就是较为固定的"御前画院"处所了。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高宗薨于"德寿官"后,此官辗转于后继南宋诸帝、帝后之手,在政治与宫廷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逊位后高宗"御前画院"之所的"省智堂"极可能继续为后继者服务。

高宗逊位后在"德寿官省智堂"另立太上皇"御前画院",那么,继任者孝宗身边是否还有一"御前画院"呢?照上文绍兴二十九年诏罢御前甲库诸局来看,当已罢废,但从画家陈椿"乾道间袛应甲库"来看,当于乾道间又复置。之后罢复的确切情况不得而知,直到赵升《朝野类要》成书前后(即文中所谓"今"),オ为新建之"画家十三科"取代。值得一提的是,从绍兴三十年(1160)罢"教坊部",以"散乐十三部"代之;乾道三年(1167)罢"翰林医官院",以"御医十三科"代之等情况看,"画家十三科"取代"御前画院"的时间或当差不多同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