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朝起,中国历代王朝都尊崇儒家。儒家创始人孔子被冠以种种头衔,他的嫡系子孙也得到优遇,享有特权。唐玄宗时,封孔子三十五代孙为文宣公。北宋至和二年(1055),有人指出"文宣"是孔子的谥号,不宜作为后裔的封号,于是改封衍圣公。自此以后,历代相沿未改,一直行用了八百多年。在金代,衍圣公的地位不断上升。金朝统治者对衍圣公的待遇超过了前代,也超过了同当时对峙的南宋。这说明他们充分意识到了儒学对于现固统治的作用。

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正月,蒙古军包围汴京,金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避难的衍圣公孔元措出城投降,蒙古政权要他回曲阜"奉祀",并于第二年(1233)六月命他"袭封衍圣公"。此时金朝尚未灭亡,而"圣者之后"已经接受了新朝的封号。朝代变了,衍圣公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影响。

孔元措在蒙古政权和地方军阀庇护下,袭封術圣公十余年,直至蒙哥汗元年(1251)因病去世。此后,曲阜孔子后裔围绕着衍圣公的爵位,发生矛盾冲突,以致出现数十年爵位空缺无人承袭的情况。衍圣公长期空缺,一直持续到元世祖忽必烈去世(1294)。当时佛、道等教派的领袖人物,也都受到元朝政府的种种优遇,每当一位领袖人物死去,其继任人(或由死者生前指定,或由该教派上层人物推举)总是很快得到政府的承认,享有正式的头衔,没有出现长期空缺的现象。用元朝大臣王恽的话来说,忽必烈对"三教九流,莫不尊奉"。唯有作为儒家象征的衍圣公,却成了例外。

衍圣公公爵位长期无人承袭并非孤立的现象。曲阜孔家在忽必烈统治时期总的来说是遭到冷落的。在即位以后,忽必烈从未召见过任何一位"圣裔"。忽必烈的宠臣阿合马还以"孔夫子的子孙多有,只教他每自看着"为理由,将前代赐予孔府的一百户洒扫户都拨做军、站、民户,承担国家的赋税差役。

当时有人感慨地说:"林庙户百家,岁赋钞不过六百贯,仅比一六品官终年体耳。圣朝疆宇万里,财赋岁亿万计,岂爱一六品官俸,不以待孔子哉!且于府库所益无多,其损国体甚大。"

这番牢骚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但并没有使事情发生任何变化。"可怜杏老空坛上,惟有寒鸦噪夕阳"。孔府和孔庙是一片萧瑟的景象。

忽必烈对孔府的态度与他对儒学的认识有关。他采用"汉法",推行改革,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忽必烈真正赏识并加以重用的汉族士大夫,主要是刘秉忠、王文统一类"尚霸术,要近利"的人物。对于只知讲道德性命、圣贤之道的儒生,他虽然也加以收留,给予一定荣誉,但一般都安插在闲散的位置上,并不重视。在他统治期间,不少人提议行科举,他始终置之不理,这和对儒生的轻视态度是分不开的。讲求圣贤之道的儒生得不到重视,作为"圣人后裔"、儒教象征的行圣公,自然遭到冷落了。

当然,"圣裔"们内部为了争夺爵位争吵不休,把家丑公开化,给忽必烈留下了很坏的印象,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总体来看,元朝统治者采用"汉法"与重用儒生、尊奉孔孟之道并不能完全等同起来。

1294年,忽必烈死,其孙铁穆耳嗣位,是为元成宗。他在某些方面采取了不同于忽必烈的政策,其中之一便是尊孔。在即位之初,他就"诏中外崇奉孔子"。诏书中说:"孔子之道,垂宪万世,有国家者,所当尊奉。"

大德十ー年(1307),铁穆耳死,武宗海山继位。他在尊孔方面更为积极,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个头衔以后一直沿用,用鲁迅的话来说,这是一个"阔得可怕的头衔"。为什么要加上"大成"二字呢?原来,"世尝知尊孔子矣,而皆未至也";"大成之号,其所以致褒称之隆,蔑以尚矣"。也就是说,加号"大成",是为了表示元朝皇帝尊孔最为度诚,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在加封的诏书中还说:"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父子之亲,君臣之义,永维圣道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诏书最后说:"尚资神化,祚我皇元。"尊孔的目的,说到底,就是为了现固元朝的统治。这一点从上述诏书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至大二年(1309),元武宗又下令在全国学校将加号诏旨立碑,用丞相三宝奴的话来说:"交立碑石呵,今后学本事的人,肯用心也者。"后来的元朝皇帝,还对孔子的父母、妻子以及弟子等,加赠种种称号。

当元成宗尊孔的诏书下达后,济宁路达鲁花赤按檀不华闻风而动,集资修庙。自大德二年(1298)起,到五年止,"殿矗重檐,亢以层基,缭以修廊。大成有门,七十二贤有庑,泗、沂二公有位。黼座既迁,更塑郓国像于后寝。缔构坚贞,规模庄丽。大小以楹计者百二十有六"。到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又次大规模修葺,工程共进行了两年多时间,"门垣缭庑,重门层观,丹碧黝垩,制侔王居"。元朝政府还赐给田地作为庙产,恢复孔庙的洒扫户。大德五年孔庙大殿落成后,元成宗"赐田五千亩,以供粢盛,复户二十八,以应洒扫"。顺帝元统元年,又将没收罪人的"田八頃八十九亩,屋二十有七间,家奴若干人",赐给曲阜孔庙。"没人产俾孔氏袭封世业之。其家奴婢俾籍于有司,居所没入居,田所没入田,世服役孔氏为酒扫户而输其租"。

既然尊孔,孔子的后裔当然要优待。元成宗下诏尊奉孔子的次年,即元贞元年(1295),召孔治入朝,命他袭封衍圣公,阶中议大夫(正四品)。"孔子世爵,弗传者久,至是乃复"。由孔元措死(1251)算起,到孔治袭爵止,行圣公爵位空缺了四十余年。孔治袭爵后,"独领虚名未沾实禄",到大德四年(1300),輸林学士阎复上书请求"照依随朝正四品例,每月帮支体钞,俾之有爵有禄,以奉祭祀"。从此开始,衍圣公才有了正式的俸禄,"月俸百千"。

元仁宗延祐年(1315)后,衍圣公月俸增至五百贯(五百千,相当于钞十定)。泰定三年(1326),山东廉访副使王鹏南上言:"袭爵上公,而阶止四品,于格弗称,且失尊崇意。"于是在泰定四年升衍圣公阶嘉议大夫(正三品)。到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又高升了一步,"制授中奉大夫""(从二品),衍圣公印章也由铜制改为银制了。品阶一迁再迁,表明元朝政府对衍圣公愈来愈重视。圣公之外,孔子的其他子孙也得到优遇。曲阜县尹一职仍在孔子族人中选充,但不再由衍圣公兼任,"世封其大宗为衍圣公以奉祀事,世任其小宗为曲阜尹,以治其地"。元朝政府还从孔子后裔中选择学校教官,"凡孔氏后,得从其族长推举,移衍圣公府,送所隶类选注学校官,出身视庶族优一等"。有的蠢然无学,既充路教,甫历初阶,即升八品"。

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统一南方,遣军北伐。明军很快便攻取了山东。十二月,行圣公孔克坚派遣孔希学"率曲阜县尹孔希章、邹县主簿孟思谅等,迎见[明军将领张]兴祖于军门"。自己却称疾不出,意存观望。明军将孔希学送到南京,朱元璋亲自接见,慰劳有加,同时对孔克坚称病不来表示不满,专门派人"以敕往谕之曰:"朕闻尔祖孔子垂教于世,扶植纲常,子孙非常人等也。…[朕]虽起自布衣,实承古先帝王之统。………天命所在,人孰违之。闻尔抱风疾,果然否,若无疾而称疾则不可。谕至思之。"朱元璋一面表示对孔子的尊敬、对圣裔的优待,另一方面表示自己是正统所在,警告孔克坚必须端正态度。果然,救书一到,孔克坚立即就入朝了。朱元璋马上召见,对他说"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的法度,如何中?"朱元璋封孔希学为衍圣公,阶为二品。赐予孔克坚房屋、马匹,但不任职,用朱元璋的话来说:"以其先圣之后,特优礼之,故养之以禄而不任之事也。"

朝代又ー次变化,衍圣公的地位却更加显赫了衍圣公的政治地位在元代有很大的提高。宋制,衍圣公阶八品,而到元末,已升至二品。由此可见,由蒙古统治者建立的元朝,在尊孔崇儒方面,超过了前代。但应指出的是,元代衍圣公地位的变化,是在元中期以后发生的。蒙古统治者最初以弓马之利得天下,虽然受一些汉人谋土的影响,也采取一些尊孔崇儒的措施,以资号召,但实际上是不甚重视的。只有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实践以后,他们才真正认识到尊孔崇儒对于巩固统治的作用,从而大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