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清晨,吉縣黃河岸邊天意微涼,遠遠地就聽到了壺口瀑布的轟鳴聲。秋季黃河水量大,飽含泥沙,我們來得正是時候。

從偏關一路走來,萬里黃河在晉陝大峽谷中時而平穩安靜,時而翻滾低吟,時而百轉千回。到了壺口,河道突然斷裂開來,形成谷中谷,寬闊的水頭收束狹如壺口,一股巨流跌落數十米深的溝谷,飛流直下,激起驚濤駭浪,如千軍萬馬奔騰,它在怒吼,它在咆哮。

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是世界第一大黃色瀑布,東瀕山西省臨汾市吉縣壺口鎮,西臨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鄉,爲兩省共有旅遊景區。黃河在此由河寬300米收窄爲50米,其排山倒海的雄壯之勢,素有“不觀壺口大瀑布,難識黃河真面目”的盛譽。

一尊大禹塑像聳立在河槽上

壺口的黃河灘是平坦的巨大岩石,黃河就是在這岩石上流淌,到壺口跌入了裂隙。有一股水在壺口以南100多米處,從東岸流下,落入洶湧的河槽,蕩起白色的水霧,使黃河在這裏變得朦朦朧朧。水流量不大,能看見黃色的河水順着嶙峋的怪石而下,水花四濺,層次分明。這一道小瀑布從陝西側才能看到全景,而更壯觀的壺口瀑布得到山西側觀看。我們又繞了黃河大橋,到了東岸。

山西遊客在壺口瀑布前拍照留念

終於近距離看到了壺口瀑布。磅礴的河水沿着壺口邊緣傾瀉,簇擁着擠入狹窄的河道,來不及停留,來不及喘息,在半空中撞擊得四分五裂,又合成一股巨流,宛如水庫泄洪,好似扭着身軀翻滾的巨龍,左奔右奪,在河槽中極速奔騰而去,勢如破竹,沒有什麼可以阻擋。濁浪滔天,碎裂成水霧,帶着撲鼻的泥土氣息,噴灑在黃河兩岸。澎湃的黃河水聲淹沒了遊客的嘈雜,人們也顧不得泥水霧氣弄髒漂亮的衣服,紛紛擠到河邊,與震撼人心的壺口瀑布合影,或對着瀑布高歌,或望着瀑布出神。當年的詩人光未然,正是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途中看到了洶湧翻騰的壺口瀑布,目睹了黃河船伕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纔在回到延安後寫下了著名的《黃河大合唱》歌詞。我也用相機連拍數十張照片,想留住瀑布流動的每個瞬間,因爲它的每一秒從來都是不一樣的。

壺口瀑布有多壯觀,恐怕只有自己去一次才能體會到。不管是華麗的辭藻,還是驚豔的視頻,都無法形容壺口瀑布的壯麗,都顯得那樣的表述蒼白無力。

壺口瀑布上的彩虹

從壺口往南到孟門山的河槽有5公里長,當地有傳說這是龍身穿鑿而成,故取名爲“十里龍槽”,也稱“十里龍壕”。比較科學的說法是,黃河常年沖刷河道岩石,壺口瀑布溯源上移,瀑下深潭隨之連續向上延伸所形成的。深槽嵌在原谷底基岩河牀中,槽旁原河牀底部的大部分岩石成爲非洪水期的河岸,這種河岸比較寬、平,全由堅硬的砂岩構成。近水處,幾乎沒有一點砂石,平坦得可以在上面行車。因而,航運興盛的那個年代,船舶到壺口不能通行,船伕便將貨物卸下,將船隻從平坦的岩石上拉到下游,再裝貨行船,出現了“旱地行船”的奇觀。這正是利用了這種獨特的地質地貌條件。

壺口瀑布

在“十里龍槽”下方龍尾處,河道變寬,激流稍稍變緩。黃河谷底的河牀中,有兩塊梭形的巨石,巍然屹立在巨流中,形成兩個河心島,這就是古代被稱爲“九河之蹬”的孟門山。相傳這兩個小島原爲一山,因其阻塞河道,引起洪水四溢,大禹治水時,把此山一劈爲二,導水暢流。二島遠眺如舟,近觀似山,俯視若門。島上有一座廟宇,還有一尊數十米高的大禹塑像聳立其上。大禹彷彿望着洶湧的黃河水向南流去,滿意於成功疏浚的河道,又思考着哪裏還有險情需要排除。

來源:三晉都市報

蘇鑫波/文 王寶珍/圖

吉縣

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位於山西西南邊隅,地處黃河中游東岸、呂梁山南端。東以石頭山、金崗嶺、姑射山爲界,與蒲縣、堯都區、鄉寧縣接壤;西臨黃河,與陝西宜川縣相望;南以下張尖爲界,與鄉寧縣昌寧鎮相接;北以處壑溝爲界,與大寧縣相臨。素有"秦晉通衡"之稱。

風景名勝

人祖山

人祖山位於吉縣城北30公里處,主峯海拔高度1742米。景區總面積203平方公里;以人祖廟爲核心的主景區45平方公里。人祖山植被豐茂,珍禽異獸衆多,人文底蘊深厚,歷代遺存各種廟宇、神龕達200餘座,代表是人祖廟(媧皇宮、伏羲殿)及第二戰區抗擊日寇的工事、碉堡、烈士紀念碑。

柿子灘

柿子灘舊石器時代遺址是距今2萬至1萬年的一處原地埋藏遺址;柿子灘遺址羣田野資料的石製品組合特徵呈現了中國舊石器文化的西部風格,代表了舊石器時代晚期之末廣泛分佈於黃土高原和黃河中游一種獨特的區域文化。2000年,在清水河下游兩岸進行大規模調查,15公里範圍內發現了25處舊石器和動物化石地點,包括高樓河溝口附近的中心遺址區;2000—2001年選擇了20個地點進行了定量階梯式探溝發掘,水平清理、出土物的三維空間記錄以及文化層沉積物的過篩和淘洗,理清了遺址羣內石器文化的分佈範圍、分佈高程、分佈密度、地質成因和遺址的埋藏性質。第14地點發現一處比較完整的篝火遺蹟;2001年,發掘了高樓河附近的第9地點、第12A地點和第12B地點,發現了距今2萬—1萬年間3個層面的古人類活動遺址,清理出4個用火遺蹟、修整石器的工作區、2000餘件石製品、動物化石以及製作精美的蚌質穿孔裝飾品。

錦屏山

錦屏山又稱掛甲山。唐初秦王征戰,路經吉昌,將甲冑掛於該山樹枝,故名。舊志又云尉遲敬德掛甲。尉遲乃秦王征戰從將。因該山系案山,林木蔥鬱,晨夕煙氣氤錦屏疊翠氳。春夏花開馥香,宛若列錦影屏,故雅號又稱“錦屏山”。1995年爲配合壺口景點,將謝悉村坤柔聖母廟迂建於山之西側。並增建鐘鼓樓,風景遂爲靚麗。叢林綠依依,花開香馥馥,曉陽夕照時,鳥雀喧啁,成爲一處旅遊佳地。

孟門夜月

因陰曆月半夜晚在孟門山觀景而得名。孟門山位於壺口下方3000米處黃河水中,傳說爲大禹治水始發地,"孟"在古語中是第一、開頭的意思,"孟門"即第一門。山分大小兩塊,大者長586米,寬125米,小者長120米,寬25米,近看似山,遠眺如舟,俯瞰若門,每到農曆十五前後夜晚,站在山上,向北可見山中明月分爲兩排。

推開這扇窗,看盡三晉文化

這一年,有我你會更有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