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天然草原面積近 60 億畝,約佔國土面積的42%,是我國江河的源頭和水源涵養區。“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的整體自然生態觀,首次將“草”納入了生態文明建設體系。6月28日至7月1日,九三學社中央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武維華率調研組,圍繞草原生態修復治理深入黑龍江、內蒙古展開調研。

保護草原的九三實踐

盛夏黑龍江綠色草原的苜蓿已經長到兩尺多高,所到之處,給人一種生機盎然、蓬勃向上的力量之感。這裏就是九三學社中央黑龍江農墾草原生態恢復科技示範基地。“綠色草原牧場總面積57.2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1萬畝、草原面積22.1萬畝。這片地區屬於乾旱牧區,冰封期5個多月,年平均日照時間2865小時。”調研組成員、九三學社黑龍江省委會祕書長葛文傑介紹情況時說。

6月28日,調研組在大慶農墾綠色牧場考察。

調研組成員、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張英俊是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的首席科學家。2017年初,九三學社中央將生態恢復示範基地確定在黑龍江墾區綠色草原牧場,他成爲技術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在不破壞或者儘量少破壞原有植被的前提下,基地遵循的是牧草免耕補播原則。免耕補播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營養價值高的優質牧草,實現增加草地的植被多樣性和草地的覆蓋度。在不破壞天然草原植被的前提下,最終實現提高草原生產力的目標。”

“保護草原要有大農業觀,草原生態修復治理是一項長期工程,未來仍需做大量工作。”武維華談到草原生態治理與修復時,特別強調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的“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雖然只增加了一個‘草’字,卻把我國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納入生命共同體中。這是對草原生態地位的重要肯定,對推進草原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多年來,九三學社中央持續聚焦草原問題建言獻策,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意見建議。早在1996 年,全國政協八屆四次會議,九三學社中央提出《關於發展西北地區草食畜牧業的建議》,指出要加大草地有償承包責任制的推廣力度,加強草原法制管理等意見建議。原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洪紱曾擔任過8年農業部副部長,草原生態環境保護一直是他持續關注的重點。2000年,洪紱曾與盧良恕、任繼周等24名專家共同向國務院提交《關於採取緊急措施 遏制呼倫貝爾草原沙化的建議》,得到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批示。2010年,九三學社中央以“直通車”的形式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報送《關於加強草原生態建設的調研報告》,持續助推草原生態環境保護。

嚴守紅線,讓草原重現生機

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具有森林、草原、溼地、湖泊等多種自然景觀。調研組來到四子王旗格根塔拉草原進行深入調研。在王府蘇木白音嘎查牧民哈斯高大的磚瓦房裏,調研組一行高興地看到,他家客廳裏不僅有大彩電,冰箱、熱水器等家用電器也一應俱全。陪同考察的同志告訴調研組,哈斯全家4口人都是牧民, 擁有草場4000畝,298只羊。

6月30日,調研組看望王府蘇木白音嘎查牧民哈斯。

“老鄉,你們家怎麼飲水?做飯用柴火嗎?平時出去交通方便嗎?現在家庭收入怎麼樣?有沒有什麼困難?”武維華問到。

“我有兩個女兒在城裏工作,現在我和老伴、外孫女在草原上生活。去年我家羊出欄大概200只,每隻可以賣到500多元,天氣寒冷不長草的時候國家還給我們一些補貼,現在日子好得很!我家還有耕地200畝,距離比較遠,高壓電暫時沒有接過去,打不了農耕井,就種不了地。”哈斯說。

“草原就像人的軀體一樣,非常頑強也很脆弱。”做了30多年植被恢復工作的九三學社社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王堃說:“牧區要發展起來,需要一定基礎設施投入。隨着我國國力的不斷增加,今天我們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條件做好草原生態文明建設。”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綠草遍地花。”專家組座談會上,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呂世海口中描繪出這樣一幅草原景象。然而,引起調研組專家共鳴的,不是這幅存在於詩歌中或者熒幕上的草原美景,而是之後呂世海的擔憂:“我們對草原經濟功能有所認識,卻對草原生態和文化功能知之甚少,缺乏保護意識。我國 90%左右的天然草場出現不同程度退化,草原的主導功能就是生態功能,同時兼具文化功能和經濟功能。草原生態功能就是防風固沙,維持30%的植被覆蓋率是維持草原生態功能的底線。”

調研組成員、生態環境部保護紅線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高吉喜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生態所工作了20年。他建議說:“要進一步強化草原保護制度。建立草原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制度,掌握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範圍的草原面積及類型,釐清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職責。高度關注草原氣候變化,在適當條件下發展人工草場。”

草原生態治理修復需要多方合力

科技支撐是大農業生產發展的主要動力。在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有限公司的生態大數據平臺前,只需要輕輕一點,各種數據庫中植物種質資源體系就會詳詳細細地顯示在大屏幕上。

“20年來,我們設立13個專項研究院及種質資源庫,收集鄉土植物種質資源近2000種,植物標本2800餘種,土壤樣本近40萬份。運用科學的數據儲備和分析集成,對各地草類基礎生態數據及各類資源進行科學管理至關重要。”公司董事長王召明說。

6月30日,調研組考察內蒙古賽諾草原羊業有限公司。

通過深入瞭解蒙草生態大數據後臺基礎中的一項“鄉土植物種質資源體系”,調研組專家詳細詢問了蒙草構建鄉土植物馴化-育繁-生產供應鏈及種質資源儲備等相關情況。調研組成員、農業農村部全國畜牧總站副站長劉連貴說:“草類的種質資源儲備及種業體系是生態治理的關鍵點。生態數據平臺可以解決草原、荒漠、礦山、廢棄地等各類生態修復的難點,最大限度地平衡生產、生活與生態之間的關係,在爲民衆生產、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還能更好地保護生態。”

201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要求,要努力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近年來,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的實施,有力促進了內蒙古牧區生態恢復,開啓了草原休養生息的新時代。“要在統籌考慮草原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牧民收入等因素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大草原生態補償制度。同時,牧草適當施肥是必要的,補什麼肥補多少不同區域也不一樣。但是人爲干預牧草生長時要堅持謹慎小心、仔細論證,實現科學施肥。”武維華指出。

草原在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調研組認爲,當前,無論從保護我國生態安全的角度,還是從牧區的實際情況來看,從制度上保障農牧民的基本生計,引導農牧民轉變傳統的畜牧業生產方式,合理調整草原地區產業結構,實現草原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建立草原生態補償機制,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

“草原生態補償體系在完善過程中要重點抓好落實草原保護制度,因地制宜地加強保護工作力度。同時,要積極推行草畜平衡制度,限制超載放牧,保護草原天然植被。不斷加大草原地區投資力度,保障草原地區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建立健全草原監理機構,積極促進《草原法》的出臺,依法行政保護草原資源。”調研組成員、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監理中心副主任宋中山說。

6月30日,調研組考察內蒙古大學草地生態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草原生態治理修復是利國利民的一件大事。”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賴明說。“一是要提高對草原的認識。二是做好統籌規劃,草原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涉及生態安全,還涉及到邊疆安全問題。三是要不斷完善法律。四是加大科技在草原生態建設中的支撐作用。五是藉助現代技術把‘草原底數’大致摸清楚。”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好草原生態文明事關人民福祉、民族未來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從生機勃勃的黑龍江綠色草原牧場,到一望無際的內蒙古四子王旗格拉塔根大草原;從牧民家裏到試驗基地,從草原治理現狀到生態修復的美好遠景,九三學社中央調研組一行跋山涉水,不辭辛勞,廣泛吸收各方面意見和建議,爲草原生態修復治理殫精竭慮,貢獻出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文/圖 楊琴冬子、 李媛 、楊復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