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這些學生進入大學之後,父母就不提供生活費和學費,他們都要靠自己勤工儉學邊打工邊完成學業。2.大學生生活費是否有一個參照標準,上大學了,父母還應該給孩子提供生活費嗎。

當下教育形勢下,家長絕對是最頭痛的,每年爲學區房、學位、班級、學生成績、補習班心力交瘁,但是一直咬牙堅持着,想着學生考上大學就能鬆口氣。結果學生考上大學卻產生新的問題——生活費。這不最近就有一個女生覺得父母以前報補習班時,動輒幾千元眼都不眨,自己上大學生卻只給區區2000元,根本就不夠自己買化妝品、買衣服,和室友一比自己太過於窮酸。其實我更好奇這個女大學生已經上了大學,張口就要四千多生活費還如此理直氣壯?她難道一點也不體諒家裏的難處?

1.4500元生活費標準已超出了大部分行業的平均工資,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已經超出了承受能力。

從國1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城鎮事業單位平均工資來看,城鎮居民平均收入大致是每月12306元,最低是3038元;處於收入金字塔塔尖的佔比很少。就以我所在縣城大部企業來說,工資一般都在3000-5000元之間,普通女工月工資大都在1800-2500之間。而這個女生也許生活比較優越,平時家裏也比較寵她,但是女生一年3萬的學費,再加上她要求的4500的生活費,一年下來就是7萬元,四年就是28萬元,她難道不知道當下的社會錢難掙。

至於她說的父母以前動輒幾千、上萬地給她報補習班,其實嚴格來說是一種投資,學生在未來是可以收到回報的,但是生活花銷就純粹屬於一種消耗,有些沒有必要的方面完全沒有必要攀比。說到底就是這個學生缺乏感恩之心。從小到大家長儘量滿足學生各種需求,讓他們把凡事都當作理所當然的,稍有不滿就大吵大鬧。

2.大學生生活費是否有一個參照標準,上大學了,父母還應該給孩子提供生活費嗎?

都說國外學生大學以後更加獨立,那麼他們是怎麼煉成的?某大學隨機採訪了在中國的外國留學生,瞭解一下各國對於大學生家庭提供生活費的情況。

在這些學生進入大學之後,父母就不提供生活費和學費,他們都要靠自己勤工儉學邊打工邊完成學業;但也有許多國家只提供學費,不提供生活費。而當學生通過自己掙錢就能體會到錢有多難掙,在花的時候就沒有那樣肆無忌憚,人也漸漸變得獨立。

那麼,在我們國家是否有勤工儉學的條件呢?回答是肯定的,許多大學都開闢了勤工儉學崗位,社會也有許多針對大學生的就業機會,我有一個朋友孩子學的是文學專業,從大二時每月收入就在5000元左右,她從大一時給各大網站供稿換取稿費,早已學會經濟獨立了。大學生進入大學,逐漸可以通過自己努力減輕家庭的負擔。很多大學生通過兼職,能夠提前接觸到自己所學的行業,在畢業的時候就更容易適應工作。

結語:

通過高考考上大學,證明學生知識的學習通過了考驗。但是如果學生缺乏感恩之心,不能體諒家長的難處,還能指望他感恩別人的援助嗎?這樣的人成長起來有什麼用處?更何況,大學生進入大學已經具備了一定謀生技能,減少對家庭的依賴,更可以培養自己獨立生存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