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戶籍值千金,很多人擠破腦袋也想落戶北上廣深,可惜狼多肉少。說起來戶籍問題,應該算中國歷史的遺留問題,從最早因爲學區房到處搬家的孟母,到西漢時遷居茂陵需要家財三百萬。但是要說改戶籍最狠的,要數北宋邵雍。

邵雍年少時遊歷四方,從江北樂顛顛地到江南,周遊一圈之後發現自己還是最喜歡洛陽這塊地方。於是他將自己的父母葬在伊水,也就相當於把自己的祖墳安在了這裏,而他自己自然而然就成了洛陽人。不得不說,這一波操作確實讓人佩服。

邵雍在歷史上名氣不大,很少有人聽過他的名字。但是近代有人將他和一手攪動春秋戰國腥風血雨的鬼谷子相提並論,雖然有些誇大,但是可見他在理學、算學上的成就。

而他最廣爲人知的作品相信大家都聽過或背過:“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這首《山村詠懷》如今多被大家當作啓蒙詩,簡單易懂又朗朗上口。但是其實邵雍是一位很高產的詩人,他一生寫了三千多首詩,可是爲什麼他在詩壇卻沒闖出名號呢?難道他這麼多詩都是湊字數的水文?這是因爲他有一項學問名氣更大,致使他的文學才能被忽視,那就是理學,也就是算命。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百家爭鳴的局面漸漸消失,主流學問只剩下儒家。不過諸子百家的大部分學派也並沒有消亡,而是變得更低調或者換了個外殼。比如,北宋時期名義上的儒學分支、其實雜糅了老莊道德神學的理學興起,而邵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娛樂圈裏喜歡評“四小花旦”、“四大天王”之類的稱號,古代文人也有這樣的傳統,邵雍就被與程頤、周敦頤、張載、程顥並稱爲“北宋五子”。

不過其他四人都曾入朝爲官,有朝廷加持名聲都比邵雍響亮。只有邵雍對朝廷徵召堅決推辭不就,名望大多流傳於民間和文人中。

邵雍年少時到處遊歷,後來做學問也不是學的主流儒家,而是跟隨當時的易經學家李之才學習“河圖洛書”和“易經八卦”。他留下的著作也多以易經研究爲主,比如消解天下興亡、古今發展的《漁樵問對》、《皇極經世》。

可能正是因爲邵雍的易經著作流傳範圍更廣,他的詩作也慢慢被蒙上預言的神祕色彩。邵雍曾經做過十首梅花詩,被後人放在一起稱爲《邵雍讖語》。

《邵雍讖語》中“畢竟英雄起布衣,朱門不是舊黃畿”,被認爲是預言明朝朱元璋的平民起家;“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漢中看”被後世解釋爲對滿清入關的預言;“吉曜半升箕斗隱,金烏起滅海山頭”被認爲是對抗戰的預言。

而收錄了他生平三千餘首詩作的《伊川擊壤集》更是被演繹成玄學鉅作,甚至流傳到日韓再版了很多次。但是這極有可能只是後世的過度解讀,其中詩集名字中的“擊壤”可能要背很大的鍋。

“伊川擊壤集”中,伊川是古都洛陽周邊的地名,應該就是邵雍最後定居的地方。而“擊壤”本來是起源於堯舜時代的一種遊戲,類似現在的冰壺。用土塊去擊打遠處放置的另一土塊,擊中爲勝利。宋朝時改土爲磚,成爲清明節和寒食節前後的一種習俗。

但是有人認爲“擊壤”起源於古代用石頭擊打獵物,後來演變成一種祭祀儀式。所以“伊川擊壤集”也應該是一種帶有玄學色彩的作品。

但是這種說法並沒有什麼根據,而且就算擊壤會在古代祭祀儀式上出現,也只是像《詩經》中“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一樣的娛神遊戲而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