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小編連續接到茶友的一些問詢:怎麼市面上柑普茶的價格差別那麼大?我在某寶上買的某家小青柑怎麼那麼難喝?柑普茶行業的水是不是很深?等等。看得出來,一部分茶友已經陷入深深的困惑中。對此,小編深感有必要和廣大柑普茶愛好者分享以下的這些信息,讓大家對自己所鍾愛的茶有更深入的認知!

先來看看柑普茶近幾年到底經歷了什麼?

新會陳皮、柑普茶行業連續幾年高速增長,爲一段時期以來略顯平靜的茶界引爆了新的熱點,在茶友中颳起一陣陣品飲熱潮。柑普茶的火熱引起大大小小商家爭相湧入,經營柑普茶商家如雨後春筍般增長,有新會當地的,有廣東省內的,有外省的,有主營傳統線下渠道的,有專攻電商平臺的,有線上線下齊發力的,可謂盛況空前。而引爆熱點的關鍵——小青柑,近幾年的發展軌跡多少能反映柑普茶業的成長狀況。如果說2016年是小青柑的“嚐鮮期”,2017年就是上升期、爆發期,2018年就是“瘋狂”過後的初步“理性期”。如今再回首2018年,這個“理性期”實際上也是意料之中的大浪淘沙般的洗牌期,這一年已有衆多跟風湧入的投機者被市場規律所淘汰。

而進入2019年,這個“理性期”將繼續深入,市場、消費者對“品牌”、“品質”的認知和追求將進一步增強;同時影響行業健康發展的一些“亂象”依然存在。這些“亂象”更多的集中在僞品、劣品、次品依然充斥各消費渠道,網絡渠道尤爲重災區;這些僞、劣、次品大打價格戰,實施劣幣驅逐良幣,利用信息的不對等欺騙消費者,一定程度上影響着消費者對品類的信心。

當然,市場永遠是不斷向前的,正面最終戰勝負面是亙古不變的市場規律;消費者永遠是最明智的,瞞天過海的行爲終將被識破和拋棄,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提到亂象,我們可以回到本文的題目上了。實際上,這個“亂象”最明面的反饋點就是,廣大消費者驚奇的發現,同是標註“新會柑普茶”的這個茶品,價格怎麼差別那麼大呢?便宜的有99元1斤的,貴的則有1千以上的,箇中原因究竟是什麼?甚至有消費者疑問:這次在網上買的怎麼那麼難喝?味道怎麼跟在實體門店買的差那麼大?

對這種價格“亂象”分析如下,一些重要信息茶友們不一定知道

【影響柑普茶銷售價格的主要因素】

【1】定價基礎:成本 + 一定的利潤空間

成本主要包括:柑皮原料成本、普洱茶料成本、包裝成本、人工成本、製造費用、管理成本、銷售成本等;這些成本都是缺一不可的。 而沒有一定的利潤空間,廠商也無法生存。

【2】同樣是新會柑,價格區別明顯

近幾年新會柑新鮮柑當地收購價普遍在7-15元/斤的範圍(果品相對較好的柑園)!

高的甚至達20元以上(如核心區優質柑園、優質的老樹柑、優質的圈枝柑,收購價格普遍較高,且居高不下)。

首先,不同柑苗、樹齡、產區,價格有區別

1圈枝柑 > 駁枝柑

2老樹柑 > 非老樹柑

3核心區 > 傳統優質產區 > 其它區域

其次,柑果品質差異

即使同產區的不同果園,因種植方法、技術經驗有差異或水灌溉等自然條件有差異,果品質也有差異,價格也有區別。比如,以施用有機肥爲主、以生態防治方式爲主、管理更到位的果園,種植成本更高,柑果品質就明顯更好,鮮柑售價就更高。

因此說:即便用的同是正宗新會柑皮,原料成本也有較大的差異

新會柑皮是柑普茶的核心原料,選擇什麼樣的柑果皮做原料對茶品的品質、滋味、口感影響重大!

【3】單是柑皮原料成本就不低

大紅柑往往需要消耗大約22斤(果的大小不同消耗量有一定差異)的新鮮柑果才能做出1斤的幹皮(小青柑1斤幹皮的鮮果消耗量會少一些)!

【以大紅柑爲例】

1斤幹皮的原料成本,按鮮果10元/斤計則爲:220元;

柑普茶的柑皮、普洱茶底的佔比約爲【3.5 :6.5】

1斤柑普茶,僅柑皮的材料成本(按鮮果10元/斤計):22*10*0.35=77元 (未含篩選淘汰掉的損耗)

如15元/斤鮮果:則一斤茶的柑皮成本115.5元;

如20元/斤鮮果:則一斤茶的柑皮成本154元。

【4】用不同普洱茶料成本也有較大差別

不考慮特殊情況:

【價格區別】較高等級 > 較低等級

比如:金芽料高於一般宮廷料, 宮廷料高於一般特級料,特級料高於1級、3級等料。

【價格區別】較高年份 > 較低年份

比如,同等級的7年陳料高於5年陳料,而5年陳料高於3年陳料。

用什麼樣的茶料與柑皮搭配,對陳皮普洱茶的品質、滋味、口感等也有很大影響。

【5】人工成本、製造費用方面差異

近幾年,當地具備生產資質的柑普茶廠,每斤柑普茶的代加工費在大大幾十元(不含產品原料和包裝物料);這可大致反映出柑普茶在人工成本、製造費用方面的開支。柑普茶生產加工過程手工操作比例極高,人工成本佔比也就較高。

當然,如果僅是小作坊式生產,成本投入就與正規工廠的投入不可等同而語;產品的品質、安全保障、乾淨衛生等方面也就無從比較。

例如,規範化生產的廠家,車間、生產設備等硬件設施比較完備,工藝過程更加嚴謹、複雜,如柑果產前檢測、茶料檢測、包裝物料檢測、柑果清洗降解滅菌消毒、車間消毒清潔、過程檢測、成品檢測、封閉式車間、一次性加工、現代式科學倉儲等,完整的工藝規程,成本投入是巨大的;這些都是小作坊式生產無可比擬的。

同時規範化廠家在產品研製方面也會投入更多的成本。而好的產品首先來源於好的研發成果。

▲ 小作坊式加工現場

▲ 規範工廠加工現場

▲ 規範工廠加工現場

【6】銷售費用方面

不好定論,各家的營銷模式都不一樣,投入也有很大差別。

【 小 結 】

從以上分析可以明確,相對好的、各方面有保障的柑普茶品,沒算上其它成本,單原料成本、製造成本就不低。

目前經營柑普茶的品牌廠商分類,同一類產品,經營方式、生產方式不同導致,單品成本存在差異,銷售價格也就不同。

【1】找代加工型

① 外地普洱茶企或其它茶類企業近幾年加入柑普茶行列;以在當地找代加工爲主,也有個別在當地新建或收購加工廠 ;

② 外來資本近幾年特地創立新品牌加入柑普茶行列,以在當地找代工爲主,偏純品牌運作,進行概念營銷;也有個別在當地新建或收購加工廠 ;

一般來說,代加工型的產品,品質如何往往由生產商的製造水平、工藝水平決定,委託商對柑普茶產品的研發、品控等方面的自主性相對較弱。

【2】作坊式生產型

一般爲小規模簡單加工的生產方式;一些經營商家找當地的小規模生產作坊進行簡單加工,然後自行銷售。

作坊式生產,往往生產條件比較簡陋,缺乏嚴謹的工藝規程,用料方面也會以低成本爲主,製造成本大爲降低。這類產品在市場上往往能以低很多的價格進行銷售。

【3】當地一些傳統的陳皮經營廠商或當地其它商家近幾年加入柑普生產行列,創立柑普茶品牌進行運營。

【4】少數較長時期以來一直專門生產柑普產品的柑普廠家、品牌

這類品牌、廠家數量不多,在柑普茶熱潮來臨之前就一直專注生產該類產品。這類品牌、廠家的特點是,行業經驗相對豐富,專業性相對更高,可以稱之爲柑普茶傳統制造商。這類廠家,產品成本往往較高,產品定位、定價更高,品質也更有保障。

【5】假冒“新會柑”的“外地柑茶”,價格異常低

外地柑能不能製作柑普茶不宜作定論;但用外地柑假冒“新會柑”的名義進行宣傳、銷售,就是一種欺騙消費者的行爲。這種情形在網絡平臺尤其嚴重。從成本上,非新會柑的柑皮原料價格與正宗的新會柑皮差距明顯,再加上其它方面的投入能低則低,我們就能在網絡平臺看到這類價格反差極大的“柑普茶”。它的超低價,往往吸引了大量的消費者去“嘗試”;而有過對比的消費者很快就會發現問題,而對正宗新會柑普茶認知尚有限的消費者,有的認爲可能柑普茶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有的在品飲這類茶之後發現體驗很差,大失所望,甚而留言“罵娘”。

▲ 疑似外地柑充當新會柑情景

▲ 正宗新會柑採摘現場

新會柑作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其皮品可藥、可食、可茶的獨特價值,以及具備的特殊香氣、滋味等,還是與非新會柑有着較大差別的。消費者稍作對比實踐還是不難區別的。

這類僞劣“柑普茶”大行其道的現狀,可以說明新會柑普茶業距離成熟尚有較長的路要走。僞劣品對行業健康發展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一分錢一分貨,永遠不變的真理

競爭越激烈的產品,利潤空間就越小,暴利的可能性就越小;便宜有它的原因,貴也一定有它的特定的價值存在。柑普茶行業競爭激烈,貴的產品必然是因爲投入的成本更高,品質的保障也相應更高。如何消費,權利掌握在消費者手上;一分錢一分貨,從長遠而言,確是不變的真理!

有網友買到僞次品後這樣評論

總 結

根據以上分析,市面上柑普茶價格差別如此大,主要原因不外乎幾點!

1假冒品大量存在,以極低的價格作爲賣點

2即便是正宗新會柑,產區不同、柑苗不同、樹齡不同、種植投入不同,原料成本也較大差異

3選用什麼樣的普洱茶料進行配搭,也影響產品的成本

4茶品以什麼樣的加工方式、生產方式、生產條件進行生產,工序投入不一樣,品控投入不一樣,也較大的影響產品成本

假冒僞劣品橫行的情形下,基於新會柑“地理標誌產品”的唯一性,有原產地柑園基地,有可靠的生產條件,選擇這樣的柑普茶,或許更加可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