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0軍118師在溫井地區,全殲南朝鮮軍一個營,首戰告捷。這一天被定爲抗美援朝紀念日。

抗美援朝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第一場大規模的國際性局部戰爭,雙方投入戰場的兵力高達300多萬。美國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先進武器,掌握着戰場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地面部隊全部機械化。志願軍的武器裝備則相當落後,基本上是靠步兵和少量炮兵、坦克兵作戰。後期參戰的少量空軍只能掩護後方主要交通運輸線和進行局部的空中作戰,不能直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然而,廣大志願軍指戰員赴湯蹈火、視死如歸,以“謎一樣的東方精神”,打出了國威軍威,譜寫了氣吞山河的英雄壯歌,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光輝典範。

美軍不明白,爲什麼志願軍聽到衝鋒號就奮不顧身、一往無前。但是,許多參加過這場戰爭的美軍官兵,都對志願軍將士的戰鬥精神表示欽佩。美國西點軍校專門把上甘嶺戰役作爲教學案例,在該校的紀念館裏,至今仍陳列着上甘嶺戰役中597.9高地和537.7高地的模型。一位美國軍事理論家認爲:“對於中國的軍隊,我們或許是永遠摸不透的。但是我們知道,評估中國軍隊的戰鬥力,是要用它的裝備、它現有的戰鬥力,加上若干X。”

狹路相逢勇者勝。勇猛頑強、無所畏懼,敢於亮劍、勇於勝利,是我軍血性膽魄的集中體現,也是戰勝敵人的力量源泉。在革命戰爭年代,不管面對多麼強大的敵人、處於多麼危險的境地,我軍都始終保持着一往無前、無堅不摧的豪氣,捨我其誰、有我無敵的膽氣。正是靠着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壓倒、征服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征服的革命精神,我軍創造了一個個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

與傳統戰爭相比,信息化戰爭的突發性、殘酷性、破壞性,使生死考驗更加嚴峻和直接;高技術裝備的精確性、隱蔽性、智能化,使戰場態勢更加多變與不測,這都對軍人的意志品質和戰鬥精神提出更加嚴峻的考驗。在未來戰爭中,只有臨陣不亂、臨危不懼,才能始終保持高昂士氣和良好狀態;只有沉着冷靜、嚴謹縝密,才能發揮武器裝備的最佳作戰效能;只有團結協同、密切配合,才能形成併發揮整體作戰的威力。可以說,信息化戰爭對軍人血性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軍人血性對打贏的作用不是減弱了而是更強了。

氣爲兵神,勇爲軍本。習主席曾讚揚中國人民志願軍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強調我軍歷來是打精氣神的,過去鋼少氣多,現在鋼多了,氣要更多,骨頭要更硬。過去,我軍以劣勝優、以弱勝強,用“氣”彌補了“鋼”的不足,彰顯了“氣”的威力 。如今,一批批新武器、新裝備相繼列裝部隊,爲我們能打仗、打勝仗提供了更好的物質技術基礎。人無精神不立,軍無精神不強。我們在用現代化裝備鍛造鋼鐵勁旅的同時,也必須重視用“氣”來錘鍊鋼筋鐵骨,確保我軍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