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臺化的意義,其實是給企業乃至個人提供創造價值的機會,使之發揮1+1大於2的綜合效應,中國接下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平臺型公司崛起,比如阿里和騰訊,騰訊利用自己流量將很多公司納入旗下,微信還成就了無數個自媒體人,阿里也兼併了很多公司,淘寶上還成就了很多店主,滴滴上有很多司機,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直播平臺,自媒體平臺,等等無數個體或小團隊在上面崛起。製造業企業也可以採用這個邏輯,企業可以和上下游企業成立的合資公司,這些子公司依然是平臺化公司,上面可以有各種更加細緻/團隊乃至個人,最重要的是:公司一切都會按照可上市公司標準去操作,做到一定程度既可獨立IPO,也可以兼併重組方式走向資本市場,從而獲取更多的資源支持。

2019年,是大破之年,也是大立之年!(深度)

世間萬物有一個根本規律:先有大破纔能有大立,舊生態總會不斷被新生態取代,這是一種必然。

2019年,是大破之年,也是大立之年!

現在一大批企業正在被淘汰出局,同時一大批創新型企業正在破土而出。

如果弄懂了其中的商業變革邏輯,你會驚喜的發現:

從現在開始中國所有的企業都值得從頭再做一遍。

下面我們就係統的做一次呈現:

1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企業究竟爲什麼越來越難?

先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排隊

在排一列縱隊的時候,大家依次往後站立,每個人只能看到他前面的人得後腦勺,後面的人和更前面的人他都看不到,這些人如果做小動作他業無法察覺,這就是傳統的產業鏈結構:

製造商需要先將產品賣給品牌商,品牌商再賣給渠道商,渠道商再通過各級經銷商賣給消費者。

於是,消費者面對的是渠道商,渠道商面對的是品牌商,品牌商面對的是生產商,生產商面對的是技術商,技術商面對的是資本,資本面對的是金融市場。

雖然是一環扣一環,但信息是不對稱的,而且被層層隔離。任何一個環節都很難摸清整個產業鏈。

最大的問題來了:由於是一路縱隊,所以容易出現塔羅牌的效應,前面一個倒了,後面都會跟着倒下,一個環節被卡住滿盤皆輸。

現在就卡在了這個問題上,由於互聯網帶來的衝擊,消費者的購物路徑發生了很大變化,於是排在最前面的渠道商最先受到了影響,進而導致它身後的產業鏈產生了連鎖反應:

對於渠道商來說,由於要跟電商拼價格,打折促銷已成常態,還要靠多拿貨來降低自己成本,這又導致了庫存。

對於品牌商來說,雖然產品賣給了渠道商,但是渠道商的回款不能按時兌現,而且由於渠道商的打仗促銷行爲,使品牌價值大大受損。

對於生產商(工廠)來說,除了應收賬款越來越多之外,用工成本業越來越高,稅率負擔越來越重,再加上產品同質化嚴重,沒有附加值,利潤越來越低,工廠倒閉的越來越多。

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每一個環節都越做越累、利潤越來越低、每一個環節都迫切想改變,但是由於受制於上下游環節的夾持,單方面努力根本無法扭轉局面。

轉機在哪裏呢?

2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互聯網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路徑,給傳統商業帶來的危機,但同時業打開了信息壁壘,帶來了新的機會!

還是以排隊爲例,由於信息的公開性,無論你是哪一個環節,都可以直面其它環節了,隨着電商平臺、移動支付、社交平臺的發達,大家可以自由對接了。

於是根本性變革發生了:這一路縱隊變成了一路橫隊,大家可以“面面相覷”了。當大家一列橫隊站在一起,誰高誰矮、誰在做小動作都一目瞭然,這時傳統產業鏈必然發生徹底改變。

如圖:

互聯網把產業鏈從縱向拉成了橫向,讓大家平行、平等的站在一起,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變革。

傳統商業是一環喫一環,在產品經過的各個環節中,每個環節都會加價,然後再出貨,這是一種單向的賺“差價”模式。你的上游環節究竟賺了你多少差價,你是不知道的,你也不知道你的下游環節能賺它的下游環節多少錢,上下游環節是一種侵吞的關係,此消彼長,所以大家都是在互相保密。

而現在完全不一樣了,舉一個最直接的例子:電商的普及,讓很多消費者(客戶)有機會直接跟各種品牌方接觸了,於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客戶)更願意跳過所有環節直接付錢給品牌方(生產方),這就導致現金會不增不減地直接到了品牌方手裏。

那麼,這時中間的渠道方和生產商該怎麼賺錢呢?

所以這就需要大家之前有一個協議,按照每個環節的價值大家共同協定一個分配比例,品牌商拿到錢之後,再按照這個協議把錢分配出去。於是大家以契約條款爲約束,組成了一條新的價值鏈,資源共享,彼此協作,各個環節井水不犯河水。

這時,一個產品從生產設計,直到消費者手裏,每一個環節都會變的很透明;未來每一個環節能賺多少錢,都是公開、透明的,而不像以前被捂着,層層保密。

面臨這種更加公平、公開的商業路徑,原來那種利潤層層盤剝、運作效率層層衰減的縱隊模式,必然要面臨崩潰。

那麼,如何利用這個轉機去升級呢?

3

平臺化是公司發展的必然路徑。

未來只有一種公司能生存,那就是平臺化公司。

這句話適用於所有類型的公司。平臺化的本質,就幫助本行業的產業鏈從“縱隊”變成“橫隊”,從而使本行業建立一種協同生產的機制。

平臺化的意義,其實是給企業乃至個人提供創造價值的機會,使之發揮1+1大於2的綜合效應,中國接下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平臺型公司崛起,比如阿里和騰訊,騰訊利用自己流量將很多公司納入旗下,微信還成就了無數個自媒體人,阿里也兼併了很多公司,淘寶上還成就了很多店主,滴滴上有很多司機,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直播平臺,自媒體平臺,等等無數個體或小團隊在上面崛起 。

平臺化轉型不僅適用互聯網企業,也適用於製造業。

每一個細分領域裏的排名第一的企業,都有義務完成平臺化的轉型。

製造業企業如何實現這個轉型呢?

首先,該企業非常專注聚焦於某一品類,具備垂直打通、縱向整合的能力。比如從原料來源、設計開發、到生產營銷,再到銷售系統,後期維護。

其次,企業必須統籌運營,建立一種協同機制,要把同種的需求、資源、渠道歸類整合,進行協作生產。

這裏還會有二級分工,比如對於服裝而言,做繡花的專門做繡花廠,做印花的專門做印花,賣拉鍊的專門賣拉鍊,然後還有很多細分的分工。

於是企業背後可能不是一家工廠,可能是有一個工廠羣,但可以能隨時被他們整合。而那些下游的中小工廠本身需要一場協同化的大生產,這樣才能避免碎片化的各自爲營。

比如當旺季到來,訂單一下子都來了,公司就可以把同類產品聚合在一起,今天你下、明天我下、後天他下,成了相對均衡的需求輸入。

公司還可以根據零售的數據做精準匹配,促成零售端的數據向生產端更多地滲透,幫助生產端前置做一些計劃準備。數據互通,會使得零售和生產之間的協同效率增加,這就解決了產能過剩、使庫存降到最低。

在統計學上,這就可以找出其中的規律,便於下次提前準備,這反而變成一個“有計劃”的生產了。

因此在未來,製造業的生產一定會越來越具備“計劃性”,盲目、跟風、無序的傳統生產秩序導致的產能過剩,只有這樣纔可以被徹底改進。

我們可以有趣的發現: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再到“計劃經濟”,這非常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就好比“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一樣,是一場豁然開朗的升級。

這種例子有很多,比如淘寶的“淘工廠”,就是通過淘寶這個平臺通過整合了消費者的碎片化的需求,再給各個工廠去下單生產,因爲淘寶組建了一個協同生產機制,我曾在阿里巴巴的邀請下,專門去參觀過淘寶的羽絨服生產工廠,和傳統工廠相比,它們的利潤率和庫存率都有很大改善。

這就是一種社會化大生產,甚至可以實現按需生產、定製化生產。

4

最值得一提的是:

公司平臺化之後還有一個核心任務:要給平臺上的各個環節進行授信,降低大家不必要的磨合損耗的成本。

比如在過去,很多工廠擔心下游不能及時給貨款,而下游則擔心工廠的貨期或者產品質量,所以很多工廠的現金流變成了應收賬款,究其根本是缺乏一個具備公信力的平臺,這時平臺就可以發揮關鍵作用了。

比如“淘工廠”爲工廠開了誠信通和KA企業(授信企業)。這樣商家支付給平臺的費用就可以三到五天之內轉到工廠的賬上來。

這就是企業的平臺化戰略,首先你要在本行業樹立權威性,然後把你的供應商、渠道商、店家等等都拉進來,從上下游關係變成平行關係,利用電商、線上平臺掌握消費者的需求數據,建立產、供、銷連爲一體的運轉模式,然後建立快速反應的機制,實現小批量、短週期、快市場的生產。

這也是一場社會組織的變革,就好像未來的戰爭一樣,所有部門均需要能各自爲戰、化整爲零,要求大家既要有單兵作戰能力,又要有協同作戰能力。

公開化、共享化、協同化,纔是公司發展的大勢所趨。打開公司的邊界,讓品牌共營、渠道共享、流量互通,這是時代得大勢所趨。

5

無論一個多麼小的公司來說,都必須完成平臺化的升級,比如一個廣告公司,也以公司名義去接單,然後再分包給個人。公司在業內的口碑和公信力,決定了它獲取訂單的能力,公司可以用信用爲擔保去接到訂單,然後再將訂單分包給個人,這纔是未來公司要做的事。

所以平臺化不只是大公司的方向,而是所有公司的必然方向。

當公司做到一定程度,可以孵化各種小而美的個人或品牌,這就是未來小企業的做大做強的方式。

製造業企業也可以採用這個邏輯,企業可以和上下游企業成立的合資公司,這些子公司依然是平臺化公司,上面可以有各種更加細緻/團隊乃至個人,最重要的是:公司一切都會按照可上市公司標準去操作,做到一定程度既可獨立IPO,也可以兼併重組方式走向資本市場,從而獲取更多的資源支持。

所以,未來一個公司最核心的資產,其實是它的品牌和信用。只有企業擁有足夠的品牌和信用,才能獲取訂單,才能攬下各種大工程,才能讓你的分包個體放心爲你生產。

只要你的信用還在,只要你的品牌還有影響力,你就永遠不會倒下去。

如果一個公司既沒有品牌價值,也沒有協同生產機制,那就沒有必要存在下去的理由了,這就是很多企業越來越困難的原因。因爲他們的結構是封閉的。

於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正在從“公司+公司”,變成“平臺+個體”。無數平臺在崛起,同時無數個體在平臺上執行任務。

企業開放化和平臺化之後,你的股東、員工、渠道、產品都在逐漸開放。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萬物皆不爲我所有,萬物皆爲我所用。一切組織必須打開自己的格局,敞開胸懷擁抱世界。

社會也會因此再更加自由和包容。同時,未來的一切生意都是光天化日之下進行,每一筆訂單都是衆目睽睽之下產生;我們必須適應在大庭廣衆之下展開工作。

未來的經濟運轉中,只有四種角色:

1. 負責國計民生的資源型企業;(國企、央企)

2. 負責產品流通的平臺型企業;

3. 在各種細分領域裏有獨特產品或服務的小公司;

4. 承接各種小公司業務的個人或價值主體。

以此爲基礎,一切商業邏輯都將被推倒重建,一切規則都會被改寫。

這更是一場責任、權利和利益的再劃分。

6

所以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協同和聚合的基因,中國人對“和”的理解是極其深刻到位的。

2019年,就是世界經濟的轉折點,中國人的智慧將在下一個時代裏發揮主導作用。

只有看透趨勢的人,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民營經濟新特徵:開始具有“公”的性質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蓬勃發展。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看來,我國民營經濟除了數量上的增長外,在性質上也呈現兩大新特點,一是發展比較好的民營企業股權多樣化,開始成爲股份制公司甚至上市公司;二是民營經濟已成爲市場契約網絡中的重要節點,可以聯結整個市場。

周其仁指出,民營企業還開始出現了“私營”概念不能完全包含的特徵。對於股份制公司和上市公司來說,企業的資產不只是老闆自己的財產,加上了多方的財產。

“這些新特徵讓民營經濟多多少少有了‘公’的性質。”周其仁強調,一方面,這個“公”不同於傳統的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私人投資、私人財產和私人產權的進入,讓民營企業有了“公共”的性質;另一方面,很多頭部民營企業業務範圍非常廣泛,業務運行的質量甚至會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產生重要影響,這個影響也是“極其public(公共)的。”

周其仁認爲,在觀念、法律、政策方針和習俗等方面,整個社會都應該給這種新性質的發展留有足夠空間。他推斷,民營經濟的長遠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組成部分,也要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長久共存。

改革開放不僅拉動民營經濟高速發展,也讓服務業成爲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在發言中表示,中國已經進入服務經濟時代。

江小涓表示,中國的最大優勢是在數字時代進入了服務業爲主的時期,而數字時代的特點是連通性,“大規模連接服務,也大規模連接製造”。產業互聯網也成爲融合的重要平臺,既全過程組織和鏈接用戶,還能進行生產的社會化重組。

江小涓指出,網絡和數字技術提升,將促進製造與服務深度融合,使生產過程的服務過程變得快速廉價高效,有利於中國經濟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

4月10-13號 杭州 4月19-21號濟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