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真心,真用心,抓黨建,建產業,修基建,精準扶貧,使幫扶村煥然一新。脫貧攻堅,砂子洞村這樣做......

10月18日,砂子洞村文化廣場十分熱鬧,老百姓一早就搬着馬紮在廣場等着觀看演出,在這裏,河北省心連心藝術團獻上了一場豐盛的“文化大餐”,演出節目13餘個,有舞蹈、獨唱、河北邦子、二胡演奏等多種演出形式,藝朮家和演員的精釆演出蠃得了砂子洞村民的陣陣掌聲。省社保局駐砂子洞村第一書記魏興凱說:“這個文化廣場剛剛建成,就給老百姓來了一場這麼精彩的文化演出,老百姓別提多高興了,以後還要多多舉辦這樣的活動。”

砂子洞村位於靈壽縣西北部山區,爲深度貧困村。村子方圓十平方公里,有9個自然莊,6個村民小組,243戶,692人,村兩委5人,全村黨員30人。原來村裏沒有集體經濟和村委會辦公室,主道狹窄、巷道爲土路,到處髒亂差,人們的生活水平很低,每年只種植一季玉米,每年5-8月份旱季來臨之際不能保證安全飲水。

從2016年到現在,砂子洞村在省社保局駐村工作組的努力下,在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和靈壽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分包幫扶下,鹿泉區政府、鹿泉區上莊鎮、中石化石煉化公司等幫扶單位大力支持下,砂子洞村以黨建爲引領,打造了一支黨性堅定、責任心強的駐村工作隊,在今年換屆時期,選出了一套工作能力強的村兩委班子。在工作組和村雙委的努力下,砂子洞村依託光伏、林果、高效農業、電子商務等產業助力下,產業發展從無到有、基礎建設日新月異,村民收入日益增多,現在已經步入脫貧退出程序,全村將圓滿完成脫貧任務。

兩年多以來,原來破舊的小山村已經蛻變成美麗鄉村了!漫步於砂子洞村裏,金燦燦的陽光灑在大地上,處處充滿生機,寬敞整潔的水泥村道,遠遠望去,就能看見一座座墨綠瓦片、潔白文化牆的民屋坐落在花紅柳綠之間,繪就一幅美麗鄉村風景圖。在村裏賞花,喫農家菜,散步,好不愜意。在劉紅英家裏,整潔乾淨,房屋粉刷一新,新修的廚房和廁所甚至比市裏的設施還好用,她對我們感慨道:“我的老屋現在變得這樣漂亮,真的很棒,這麼漂亮的房子,真的很感謝!有這樣的房子,我的兩個女兒也經常回來來看我!”

如今,村裏破舊的牆面變成了文化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脫貧攻堅等正能量的圖畫、文字等宣傳深入人心;村裏的主路由原來的3.5米寬拓寬到8米、硬化了1100米,巷道硬化了5300米到各家各戶門口,安裝了153盞路燈;前後打了11口安全飲水井,解決了該村幾十年以來的安全飲水問題,修建了2700米灌溉水渠;240平方米的村委會辦公場所和96平方米的圖書室以及河北365集團援建的舞臺和文化活動廣場已投入使用;每家每戶進行了廁所改造,由原來的旱廁改爲水衝廁、院外的廁所改建到院內或者室內,美化了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生活質量。

在脫貧攻堅道路上,魏興凱協調各種產業和基礎建設資金2000多萬元,全力打造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在砂子洞山坡上,魏興凱向我們介紹一片已成規模的光伏電站。他說,現在已建設完成497千瓦的光伏電站,併網發電後,可爲貧困戶年均增收3000元,並且村內建設了24.3千瓦分佈式光伏項目,兩個光伏項目將爲村內帶來年收入約15萬元的集體經濟收益,破解了多年村沒有集體經濟的難題。

按照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和市場化的發展思路,駐村工作組研究發展以板栗、核桃爲主導的林果經濟,2017年冬季栽種了38500棵板栗苗,對原有的板栗、核桃、桃樹等進行了提質增效,形成了目前1500畝板栗、900畝核桃、60畝桃樹的規模種植。針對該村單一種植玉米的生產模式,駐村工作組協調石家莊市農林科學院合作引導村民調整生產結構,發展特色高效農業。該院於2018年春季爲村民免費發放了40萬棵高產紅薯苗、1.1萬斤花生和100斤穀子優質種子(約17萬元),並進行了專業技能培訓,簽訂了高效農業示範基地協議。依託村內現有專業合作社,註冊了“砂子洞”牌商標,同時藉助河北365網絡集團平臺建設了“砂子洞土特產網店”、在村內建設了實體店,通過規模化、品牌化、市場化運作,開設了網店和實體店,實現村內農副產品網上銷售,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協調縣農工委5萬元,建設了50噸的冷庫一座,將爲村民的土特產增加更大的收益。

砂子洞村裏還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寺——幽居寺,幽居寺現爲國家級保護文物,是北齊時期的重要寺院,距今1400多年了,寺院在抗戰期間作爲晉察冀邊區被服廠被日軍炸燬,寺以磚塔爲中心,磚塔保存至今。1996年幽居寺塔內的北齊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佛首被盜往海外。2016年經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促成,啓程迴歸大陸。現保存在石家莊省博物院。河北省委統戰部對古寺保護與開發非常重視,已經提升到“兩岸”統一的政治高度。目前省文研所已經做出工作安排,將入村進行考古研究。

砂子洞村還是石家莊市革命老區,村內有抗戰二分校被服廠、機要室、通信班、戰地醫院、金庫和警衛排犧牲地等8個革命遺址,縣文研所擬於年內恢復遺址舊貌。村裏還有獨有的劇種——清秧劇,有着2百年的歷史,已經傳承到第六代,該劇種於2017年3月被評爲河北省非遺項目。村內歷史悠久、神話傳說豐富,有麒麟、金砂、菖蒲草“三寶”。曾經是聞名的菖蒲村。李時珍《本草綱目》曾記載,天下菖蒲在砂子洞。村子西北部有砂子洞水庫,水面有百畝左右。村內井石樑山上有二郎背山追太陽、二郎石、五郎寨、神仙洞、老虎洞等美麗的神話傳說。

走在砂子洞村裏,老百姓都一個個高興的與魏興凱打招呼,還不斷攔住他詢問家裏貧困戶老人病了要住院、出院要報銷怎麼辦理?家裏的廁所改造有什麼政策,怎麼改造?我家的房頂漏雨了,能不能幫忙修理一下?對於一個個問題,魏興凱不厭其煩的解釋、處理,認真解決每一個問題。他說:“現在我們工作組與民同喫、同住、同勞動,村裏村裏有什麼不公平事了,有難題了,都第一個找我,我也把自己當做了砂子洞人,爲村裏脫貧致富盡心竭力,只要脫貧了,做什麼都高興!”

在他的薰染下,老百姓們也把他當做了自家人。逢村外來人就介紹,我們這的駐村書記是魏興凱,他雖然是省直機關的幹部,但卻沒有一點架子,在砂子洞村與村裏男女老少打成一片,街頭巷尾、田間地頭、建設場所、走訪入戶等等,到處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可是我們的好書記!

在這兩年裏,駐村工作組及時爲百姓解決各種入學、就業、醫療、技能培訓民事糾紛等各種問題幾十起,其中爲4名孩子初高中畢業找到了稱心的學校,爲3名大學畢業生找到了稱心的工作。

作出這樣的成果,魏興凱並不滿足,他說扶貧工作,我還有兩年多,在這兩年多時間裏,不僅要讓砂子洞村脫貧,更要致富,打完脫貧攻堅戰,我們還要轟轟烈烈地開展鄉村振興戰,讓砂子洞村的明天更美好!

圖文:曹慧峯

編輯:趙豔娜

主編:趙    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