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風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發展前進從無坦途,越是目標可及的時候,環境就越複雜、道路就越難行,越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惟有咬緊牙關、苦戰實幹,方能達到目標、贏得未來。

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包括外部環境的“變”,其實也是對創新的倒逼。面對某些西方國家技術遏制,人們有所擔心和疑慮。當然,我們要正視發展中的短板,但更要增強創新的信心和意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族從來不畏難、不信邪。新中國成立後,面對國外技術封鎖,錢學森、鄧稼先等老一代科學家,以“爭中國人志氣”的豪邁氣概,在戈壁荒原風餐露宿,頑強拼搏、銳意創新,取得了“兩彈一星”事業成功。李四光創立地質力學理論,克服重重困難,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石油普查,發現了大慶油田,一舉甩掉了我國“缺油少氣”的帽子。袁隆平幾十年如一日在田間地頭探索鑽研,推翻了水稻“無性雜交”學說,發現培育了雜交水稻,對解決十幾億中國人的喫飯問題作出了傑出貢獻。近些年,我省超級計算機、磁浮技術、北斗衛星等一批科技成果的取得,都是憑着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嘔心瀝血苦幹出來的;工程機械、軌道交通、文化創意、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能在全國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也是經過幾十年奮鬥幹起來的。歷史一再證明,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石,開拓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峯的必由之路。相比過去,我們現在創新的基礎、條件和勢頭越來越好。我省科技投入不斷增加,高新技術企業不斷成長,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各類專業技術人才達到306萬。我們一定要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努力攀登科技高峯。

創新並非一馬平川,也有艱難險阻。首先源於思想上的“結”,有的同志習慣老套路、迷戀老經驗、依賴老辦法;也有的同志對新技術、新經濟不甚瞭解,既有畏難情緒,又有“知識恐慌”。我們要突破陳舊觀念、擺脫慣性思維、走出路徑依賴,以觀念變革推動創新發展。我們要以問題爲導向,以需求爲牽引,以應用爲目標,在改革體制、完善政策上下功夫,有效激發創新潛能、營造創新氛圍。

創新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各個領域。苦戰創新,既要整體推進,又要抓住關鍵。這就是省委提出的以科技創新爲核心,統籌推進產品創新、文化創新、管理創新等各領域全面創新。這幾年,湖南軌道交通、工程機械、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靠的是技術、管理、產品等諸多方面的創新。堅持穩中求進、應對“穩中有變”,就要緊扣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聚焦突出問題、明顯短板,紮實推動動力變革、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加快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構建創新型經濟新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及早轉入創新驅動軌道上來。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產業是創新的“戰場”。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怎麼“轉”、往哪“轉”?哪些產業的核心關鍵技術和“產業七寸”環節掌握在別人手裏?20條新興優勢產業鏈怎麼延鏈、補鏈、強鏈,更好實現創新鏈、資金鍊、價值鏈的深度融合?創新成果如何轉化爲現實生產力?這些問題,都需要創新的實踐來回答。我們要加快建立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推動企業成爲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培育一批覈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我們要強化創新的戰略導向,立足產業興湘這個根基,圍繞產業鏈配置創新資源,積極對接國家重大科技工程,集中資源向主導性的重點產業、引導性的龍頭企業、示範性的創新基地傾斜,着力在有基礎、有優勢、有潛力的重點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取得一批標誌性的創新成果,搶佔產業發展制高點。只要這樣,創新驅動之力就會噴薄而出、持續發展之勢就不可阻擋。

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我省工業級3D打印、手機面板、玻璃蓋板、生物科技等產業的興起,就是因爲引進了一批頂尖人才,形成了以產業聚集人才、以人才引領創新、以創新支撐產業的良性循環。這需要我們以實施“芙蓉人才行動計劃”爲抓手,加快打造一支具備國際視野、掌握先進知識、不畏艱難險阻、勇於克難攻堅的創新人才隊伍,進一步健全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政策環境,真正讓一切創新源泉湧流起來。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當年葉劍英元帥有詩云:“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只要我們保持一往無前的奮鬥精神,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就能應對好“穩中有變”的新挑戰,克服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推動湖南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