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羲皇故里”之稱的甘肅天水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悠久的歷史積澱了這裏豐富的文化遺產和人文景觀。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的胡氏民居,是全國罕見的明代古民居建築宅院羣,也是我國西北地區唯一現存的明代品官府第。

胡氏民居由南宅子和北宅子組成。南宅子是明朝山西按察司副使(正四品,相當於監察部副部長)胡來縉的故居,大門上方“副憲第”三字匾額表明了主人的身份。而馬路對面的北宅子爲其子太常寺少卿署正卿胡忻的私宅。父子二人均爲明朝名臣,爲官清廉。

胡氏民居是胡氏父子的私宅,其形制也基本按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形式構建。由於西北地區氣候乾燥,古宅至今保存完好,400餘年來沒有斷過香火,也沒進行過大的維修,透過厚厚的塵埃,可以清晰看到一座兼容了西北風貌的京城官邸模樣,被譽爲“隴上第一民居”。

胡來縉的兒子胡忻是胡氏家族成就最高的歷史人物。他出身進士,曾任山西臨汾知縣,後來官至太常寺少卿署正卿。其在任時曾多次直言上奏,有着“北海瑞”的美譽。天水當地百姓還在南北二宅之間豎立了一座“父子鄉賢”的巨型牌坊,可惜於民國初年被拆除。

胡氏民居沒有華麗的壁畫,木構件上也未施油彩,由於西北地區冬季寒冷,在建築的外牆上還有類似於土炕的燒火竈洞,在外面燒火,房間內部就會循環供暖。這座樸素的宅院雖沒有山西王家大院的森嚴磅礴,也沒有西遞宏村的內斂秀美,卻令人處之泰然,更加宜居。

2007年,文物部門在維修南宅子董家院時,在門廳一角發現了一座極爲隱蔽的藏寶洞。藏寶洞高2.5米、全長114米,據說當初發現時內部藏有百箱黃金和百罈好酒,堪稱一座名副其實的地下小金庫。至於爲官清廉的胡氏父子爲何會藏有如此多的金銀財寶,至今成謎。

藏寶洞深達地下二層,沿着磚拱通道前行竟可通往馬路對面的北宅子,通道兩邊還建有多個石室,應爲遇到危險時的藏身之處。在400年的古民居里能挖出如此規模宏大的地下通道,不僅在隴原地區,甚至全國也不多見,堪稱一絕。

2005年,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公佈了世界百大瀕危文化遺址,中國天水的古民居建築也入選其中,而胡氏民居就是天水古民居的代表作。如今胡氏民居已被闢爲天水民俗和古民居建築文化的博物館,免費參觀,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裏走走轉轉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