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種子行業發生了哪些大事?未來種業管理將有怎樣的重要變化?中國種業如何實現科技創新突破?種子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有怎樣的困惑和希望?在2019中國種子大會上,來自全國農業科研教學單位、種子企業、管理部門及八個國家和地區的種業界友好人士,共商種業發展大勢,中國種業發展的脈絡在其中越發清晰。

品種更多樣

特色作物 潛力巨大

種子是農業生產最重要的生產資料,農業高質量發展也給現代種業提出了新的要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作物的用種需求穩定,糖料蔗等經濟作物種子種苗市場增長空間較大。”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司長張延秋指出,種業高質量發展趨勢不可逆轉,要通過種業的發展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

我國水稻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二位,佔世界的20%,平均畝產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1倍,總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5%,位居世界第一。然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指出,產量的提升已經不是水稻育種的唯一目標,消費市場稻米品質高端化發展對品種提出了多元化要求。食味品質和口感好的水稻新品種,紅米黑米、香味基因大米等有色米和香米,低升糖指數米等功能性水稻新品種的市場需求在增加。

“比如稻米穀蛋白的改良,就分爲高和低兩個方向。谷蛋白佔稻穀蛋白含量的60%,爲改良稻米口感,育種家就需要提高谷蛋白含量。而有一些腎臟病人,不能食用谷蛋白含量高於4%的大米,又需要通過育種降低谷蛋白含量,作爲腎臟病人的專用大米。”萬建民介紹,除了谷蛋白之外,調控水稻粒寬和粒重、讓稻米更軟、更白的基因都在逐步被發現,爲長粒外觀、透明度高、米飯柔軟、不回生的高商品性品種選育奠定基礎。

隨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經濟、特色作物的種子種苗市場空間越來越廣闊。通過多年來對行業的瞭解和關注,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副司長吳曉玲指出:“設施農業的發展,使經濟作物種苗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目前我國茄果類供苗比例不過30%-40%,而在日本嫁接苗的供苗比例是80%,荷蘭是100%。有專家估計,這一塊的市場潛力在2000-3000億元。”

如果說過去爲了解決溫飽,我們更多關注水稻、玉米、小麥等大宗作物品種選育,那麼如今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又給育種提出了新的方向,即大宗作物和特色作物並重,種子和種苗發展並重。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教授蓋鈞鎰認爲,要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種業體系,就應該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種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確提出主要農作物種子企業和特色小作物種子企業的區域佈局。着力構建糧、經、特色作物的大中小種子企業融合發展的現代種業發展格局。“尤其要加強各類作物育種的研發,要推動小作物育種趕上乃至超越。”

企業更集中

強者拓疆 勢頭猛進

國內種子企業兼併重組,數量大幅縮減,是人們慣常的印象。而吳曉玲通過對種業大數據的分析指出,種子企業的數量變化是呈階段性的。“2011年,我國種子企業有8700多家。通過修改主要農作物生產經營管理辦法,提高了經營門檻,到2016年企業數量縮減了一半。”這一年也出現了“拐點”,由於生產經營管理辦法的再次修訂,企業經營門檻降低,數量開始回升。

2018年,全國共有種子企業5808家,雖然較2010年減少2892家,但較2016年最低值增加1492家。吳曉玲介紹,如果從不同作物生產企業看,可以發現,水稻、玉米、小麥種子生產企業數量變化不大,增加最多的就是蔬菜種子企業。

“中國兩大種業集團正在形成。”張延秋表示,雖然種子企業數量有所回升,但市場集中度還在不斷提高,資本、技術、信息將加快向大型種業企業聚集。他所說的兩大種業集團,分別指隆平高科和中國化工、中化集團的“兩化”種業架構。

雖然面對“種業寒冬”的考驗,去年中國種子企業的發展成績仍可稱得上亮眼。從國內看,2018年國審品種中,企業審定品種佔77%,首次超過了教學和科研單位的比例,成爲品種審定的“主力軍”。從國際市場看,隆平高科首次躋身世界種業前十強。

但與孟山都過百億美元的種子業務收入相比,中國種子企業的規模仍然有很大差距,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構建面向國際化的管理體系和運營能力,成爲我國種業公司能否發展成爲國際種業大公司的關鍵要素。”隆平高科副總裁彭光劍對此很清醒,除了管理,他認爲,“科研始終是隆平高科最核心的競爭力,是公司未來的價值基礎。我們將繼續深化科企合作,不斷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產穩產、綠色生態、優質專用、適宜機械化的新品種。”

而在中化農業總裁覃衡德看來,“目前,國內種業研發投入水平仍然較低,行業集中度需進一步提高。”而優質品種的研發應更多由市場需求驅動,通過建立優質農產品標準,反過來指導育種環節。爲此,中化農業從2017年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全力推進MAP戰略,立志從種子、土壤改良、種植技術、智慧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金融、農產品銷售、糧食加工收儲等方面,打造開放合作的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生態圈”。

市場更開放

激發活力 鼓勵創新

2011年,《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發佈,這個業內人口中的“八號文件”可以說是現代種業發展的強力引擎。然而談到這兩年的發展,吳曉玲直言:“種業市值的變化是我們希望看到的,也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這是因爲,與1999年相比,2011年中國種業市場市值確實大幅度增加。但從2011年到2017年,種業市值增加幅度迴歸平穩,“這說明雖然種業有所發展,但我國商業化育種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還沒有出現真正突破性的品種,給產業帶來突破性的發展。”

爲什麼“種業寒冬”連續幾年成爲行業關鍵詞?張延秋指出,“寒冬”主要針對的是大路的水稻、小麥、玉米等品種,而特色優質農作物種子進口量卻逐年增加。一邊是國內“種業寒冬”,一邊是大量進口,根本原因是種業高質量發展沒有跟上農業高質量發展。

而2018年新的外商投資農作物種業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公佈,讓中國種業的成長顯得更爲緊迫。與2017年版負面清單相比,“2018全國版”將外商投資種業的作物限制範圍由“農作物”縮減爲“小麥、玉米”,要求中方持股比例不低於51%。“2018自貿試驗區版”將外商投資種業的作物限制範圍由“農作物”縮減爲“小麥、玉米”,要求中方持股比例不低於34%。

“新的負面清單不是終點,中國種業下一步還要深化擴大開放,必然面臨全球化競爭,如果我們的種業創新水平不提高,就沒辦法跟跨國種業巨頭競爭。”吳曉玲認爲,必須鼓勵原始創新,加速我國種業創新的速度。從種業管理來看,要把事前許可向中後監管轉移,從管種子到管主體,從管品種向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轉移,釋放市場活力,激發更多主體的創新活力,選育出滿足市場需要的突破性創新品種。

對此蓋鈞鎰也表示了自己的擔憂:“種業競爭的關鍵在於科技水平,目前我國實質性科技領先的種業企業屈指可數,這種狀況不改變,中國的種業將失去競爭的機會。”爲此,他建議落實《“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的“種業自主創新”戰略。推動規模化企業成立種業科技基金,用以開展研發、合作和種業人才培養。今後政府對種子企業的評價要關注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引導企業建立自己的創新平臺。

令人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種企已經開始意識到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具備全球競爭意識。安徽荃銀高科公司總經理張琴介紹,公司力爭打造科技型種業公司,至今已選育並通過審定水稻、玉米、棉花、油菜、西甜瓜品種200多個,90%以上爲自主選育品種。長期的投入換來了回報,2018年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16億元,銷售各類農作物種子6600萬公斤。

而隆平高科得以躋身全球十強,更離不開持續的科研投入。據彭光劍介紹,隆平高科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超過10%,接近國際領先種業企業水平,構建了國內種業最完善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同時,在全球建有各類作物育種站49個,基地面積超1萬畝。截至目前,隆平高科通過審定及登記農作物品種總計858個次,居國內前列。

編輯:李竟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