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這一“關鍵變量”如何用法治保駕護航,確保科技向善,真正造福於人?4月27日,首屆科技與法治論壇在中關村展示中心舉行,邀請科技法治實務工作者、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等匯聚一堂,展示科技法治發展成果,對接創新主體法治訴求期待,共同探討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前沿科技的法治問題,並提出法治對策。

北京先行探索法律保障

本次論壇是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新設的“科技與法治”論壇,以“良法善治護航科技創新發展”爲主題,旨在搭建科技法治治理研討交流平臺,對接科技創新主體法治訴求期待,共議科技法治治理難題,爲科技創新發展提供法治支撐。

以北京爲例,近年來,司法部積極支持北京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圍繞科技創新領域立法、執法、普法和法律服務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指導,助力北京在前沿技術、高精尖產品、產業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三城一區”建設事業加快推進。

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務管理局局長楊向斌表示,不久前,《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頒佈實施,標誌着北京國際科創中心建設進入以法治保障高質量建設發展的新階段。

在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王榮梅看來,《條例》是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重要地方性法規,是北京“良法善治護航科技創新發展”的最新成果,也是北京地方立法着力優化科技創新生態法治保障、助推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集中體現。

“根據國家相關部署和北京市先行探索的實踐,《條例》聚焦制約科技創新的堵點卡點問題,規定了20餘項首創性制度,包括完善科技項目經費跨境使用和管理機制,建設以研發創新爲特色的綜合保稅區等。地方立法把握科技創新規律,對創新制度作出原則規定,爲創新實踐提供法律依據,也爲持續推進科技制度創新明確了發展方向。”王榮梅表示。

知識產權重要性凸顯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論壇上,北京知識產權法院院長劉雙玉表示,新質生產力是代表新技術、創造新價值、適應新產業、重塑新動能的新型生產力,知識產權具有法律制度和生產要素雙重屬性,在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中,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將更加凸顯。

據劉雙玉介紹,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需求已經體現在司法審判的一系列案件中,比如新技術領域中,發明專利的創造性判斷、新傳播方式和創作方式中的著作權歸屬與權利邊界、新數據產業應用中的競爭行爲與規範等,以及在蓬勃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背景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如何更好地服務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峯指出,要促進知識產權與科技創新工作深度融合,完善科研誠信制度,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制。“人工智能不光是一個技術,還涉及到法律、倫理、政策等一系列問題,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的治理值得引起我們高度關注,需要我們健全科技倫理的治理體制,形成崇尚創新、求實奉獻、追求卓越、寬容失敗的社會環境。”

此外,在此次論壇上,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和北京市司法局共同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據悉,雙方合作內容包括,合作建設國家和首都科技法治研究網絡、聯合開展科技法治理論和實踐研究、爲完善和豐富我國科技法治領域相關理論與實踐提供評價支撐、爲高水平人才交流和培養提供實踐支撐等四個方面。

前沿科技法治要“以人爲本”

“30多年前,就在中關村,中國正式接入了國際互聯網。30多年後,回顧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基本經驗,主要就在於把握互聯網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屬性與主要特點,確定相應的發展戰略、治理策略與管理體制,既快速推動發展,又確保長期安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周漢華表示。

周漢華認爲,目前,人工智能又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同樣需要法治來保障。爲促進人工智能更好地爲社會、爲人類服務,對人工智能的定義十分重要,將影響人工智能立法的走向,同時,並不存在一步到位的、統一的人工智能法。

作爲人工智能的產物,自動駕駛也離不開“以人爲本”的法律思考。首先自動駕駛在級別劃分上就跟“人”的參與息息相關。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未來法治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吉豫表示,在自動駕駛方面的法律完善也是在給予公衆對自動駕駛的信任保障。同時,其中出現的事故責任分配、隱私保護,以及數據安全和治理等問題也很重要。

“此前,網信辦也發佈了一個人工智能治理全球倡議,很清楚地記得裏面提出了以人爲本、可持續發展、智能向善等最終目標。我們現在站在一個智能時代的開端,面向未來,要包容還沒有發展成熟的智能科技,同時通過科技界的努力、法律界的工作和媒體業的監督等,共同促進智能向善,帶領人們進入到一個能更好實現自身價值和更好生活的全新智能時代。”張吉豫說。

北京商報記者 盧揚 程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