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在甲午战争的各种话题里,“南洋水师对北洋舰队见死不救”的论调,一直流传很广。而在真实的甲午战场上,南洋水师也确实两次拒绝北上救援,因此在甲午惨败后,也受够了国内外的口诛笔伐。

甚至至今还有些“专家”们经常拿来嘲笑,总结出“中国人窝里斗互相拆台”的奇葩结论。但这里必须要先说明:“见死不救”这个锅,南洋水师不能背!

真实的事实是,南洋水师的“见死不救”,恰是对甲午战争战局的负责态度。

之所以这样说,首先一条,就是南洋水师当时的孱弱实力。

比起清王朝几乎倾国之力打造的北洋水师来,南洋水师的家底,其实十分惨淡。早在1891年时,南洋大臣刘坤一,就曾痛心疾呼过南洋水师的困难境地:沿海的战船,都是一些只能护航的小船,而且年久失修,很多战船“久经岁时,质恐单薄,恐难应敌”。

至于北洋舰队那雄视东亚的铁甲舰?南洋水师也是一艘也没有。还有很多短视的清朝高官,发出裁撤南洋水师的怪论,如果不是庆亲王奕劻等人极力阻拦,这支后来被泼够脏水的舰队,恐怕就要提前消失。

但南洋水师虽然勉强保住了建制,可困难却是越演越烈。参考下“1891年”这个年份就知道,当时主管户部财政的“清流”翁同龢,说服慈禧太后做出了暂停购买军舰的决定,最强大的北洋水师尚且资金短缺,南洋水师的困难又怎能解决?

可怜南洋大臣刘坤一为此奔走三年,终于在1894年时,勉强要来一笔款子,好歹能给南洋水师增加几艘快艇。可还没等刘坤一拿到钱,甲午战争就开了战。一切开支全都用在北洋水师上,快艇?当然也没影。

但即使这样,甲午战争爆发后,南洋水师依然严守南方海岸线,虽然“只能依附炮台做守口之用”,却是尽职尽责。对这惨淡状况,北洋大臣李鸿章也是门清,以李鸿章的原话说“南省兵轮(南洋水师)不中用,岂能吓日”。早就没指望南洋水师。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李鸿章知道南洋水师的情况,为什么还要征调南洋水师?这就是甲午战争的另一败笔:清王朝高层的瞎指挥。

其实第一次征调,是在黄海大战结束后,当时北洋水师伤亡惨重,但是实力犹存。清王朝一边要求南洋水师派三艘战舰来助战,但电报里更严令南洋水师“务必连樯前进,不可远离,免被敌人截击”。也就是没指望南洋水师去杀敌,就是让南洋水师在近海助战。

可当时实际的情况呢?正如刘坤一的叫苦,南洋水师当时就剩下五艘船,而且“东南各省为财富重地”,抽了三艘就剩两艘,而且长江口的炮台火力,比威海卫旅顺口差得远。一口气全抽没了,一旦打仗怎么办?拒绝调动,恰是老成谋国。

至于第二次,那就更无厘头了,当时日军强攻旅顺,但李鸿章战略判断失误,竟禁止距离最近的北洋水师支援旅顺,病急乱投医的清王朝,又想起了南洋水师。危机局面下,当时的两江总督张之洞,同意南洋水师北上,但为战局计,提出北洋水师派人指挥南洋水师,以实现统一作战。可就是这个要求,也被正被动防御的北洋水师拒绝。旅顺,终于在大清朝的眼皮底下,眼睁睁的沦陷了,甲午败局,已不可挽。

以这个意义说,南洋水师尽到了他们应有的职责。清王朝高层的昏聩,不该南洋水师背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