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着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俗話說:“落葉知秋””,《東京夢華錄》記載:“立秋日,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立秋後暑氣漸退,天氣逐漸轉涼,陽氣收而陰氣長,養生上應以養陰護陽爲主。

立秋三候

初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

立秋後的“秋老虎”

“秋老虎”在氣象學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後短期回熱後的35℃以上的天氣。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國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該高壓控制下晴朗少雲,日射強烈,氣溫回升。每年“秋老虎”的時間長短各異,一般發生在8月至9月之間,此時早晚清涼、午後高溫暴曬。

秋燥傷肺

祖國傳統醫學認爲,“春補胃脾秋肺”,肺與秋季相應。而“燥”爲秋的主氣,容易對肺產生不良的刺激,因此在秋季應以養護肺部爲主。老年人、兒童、體弱者、有慢性呼吸道疾病者、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患者等人羣需要着重防止秋燥傷身。

飲食宜“酸”,少“辛”

立秋後的總體飲食原則是多酸少辛。“酸”味食物入肝,而秋季肺氣當令,肝氣可挾制肺氣,使人體處於平衡狀態。反之,辛味食物有助肺氣,過量食用會使肺氣過旺,而出現呼吸道系統的疾病。建議飲食上適當多喫些山楂、五味子、烏梅、白芍、烏梅、橘子、金桔等。少喫最好不喫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姜、蒜等。

“秋膘”不宜過早貼

此時,雖已至“立秋”,但還在三伏天內,天氣還保留着暑氣。飲食還是應以清淡爲主,適當多喫新鮮的蔬菜、水果,補充優質蛋白,如雞蛋、牛奶、瘦肉、魚、蝦、豆及其製品等,保證每日水分的攝入(健康成年人每日應攝入1500~1700毫升的水),不喫生冷刺激的食物。

自古逢秋悲寂寥

一入秋,人體代謝與自然界一樣進入陽消陰長的狀態。古人的“悲秋”在詩詞中更是毫不掩飾,“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淒涼”、“故廬歸客不勝愁,可是人間晚立秋”、“蕭颯涼風與衰鬢,誰教計會一時秋”等等。秋季人們的情緒容易低靡、悲傷,此時應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及時排解不暢,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搜索關注“熙心健康”微信公衆號,更多健康知識定期推送,更有醫生免費諮詢,等你關注!

聲明

本文資料均來源於網絡,目的爲傳播健康知識,不用於任何商業用途,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